朝访名山露未晞,翠岚浮动欲侵衣。
坡头路转松阴合,陇上人闲豆荚肥。
泉响遥闻心已净,寺门初到梦先飞。
从来剩有烟霞癖,争奈行藏与愿违。

【解析】

  1. 游青原山,是诗人在游访名山时所作。“朝访名山露未晞”一句写诗人早晨去访问名山,太阳还未晒干露水。“翠岚浮动欲侵衣”两句说那层层的绿树青山,仿佛要扑到身上了。“坡头路转松阴合”写山路曲折,松林掩映,十分幽静。“陇上人闲豆荚肥”写远处田野上农事正忙的人已经回家去了,只有那些忙于收获的人家才显出一片繁忙。“泉响遥闻心已净”写听到泉水声就使人心旷神怡,觉得心已清静了。“寺门初到梦先飞”写刚走到寺庙门口,就梦见了佛祖。“从来剩有烟霞癖”句中“剩有”是说作者平生爱好烟霞山水,所以“烟霞癖”也是指他喜欢烟霞山水的爱好。“争奈行藏与愿违”句中“行藏”,指作者一生的所作所为。“与愿违”,意谓自己的愿望和实际行动不一致。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一向有爱好山水的癖好,可如今却违背了自己的心愿,不能如愿以偿。
  2. “朝访名山露未晞,翠岚浮动欲侵衣。”两句写早晨去访问名山,看到清晨的露珠还挂在草叶上,被一层薄薄的雾气笼罩着,好像绿色的山岚从山上飘落下来,快要沾湿衣服了。这是写景的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翠岚浮动欲侵衣”,描写的是一幅清新秀丽的山间晨景图。“欲侵衣”三字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翠”、“欲”这两个词用得非常贴切,既点明了景色的特点,又写出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朝访名山露未晞”,说明诗人早起去访问名山,看到了美丽的山水。这里的“未晞”表明清晨的景色美不胜收。
  3. “坡头路转松阴合,陇上人闲豆荚肥。”两句写山路曲折,松林掩映,十分幽静;而陇上的人却都忙于田间的农活,不暇欣赏这美妙的环境。“陇上人闲豆荚肥”,这里用“豆荚”比喻农民,形象地刻画了陇上农家的忙碌场景,生动活泼。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4. “泉响遥闻心已净,寺门初到梦先飞。”两句写听到泉水声就使人心情舒畅,感到精神振奋。“遥闻”写出了声音传播的距离之远,也表达了诗人听到泉水声时的心情愉快、心境宁静,从而引出了下一句的“梦先飞”。“寺门初到梦先飞”,写出了作者到达寺庙后,立刻进入了梦乡。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泉水声拟人化成了有情之物,生动地表现出泉水的声音给人带来的愉悦和舒适的感觉,以及它所带给人的轻松和愉悦的感受。
  5. “从来剩有烟霞癖,争奈行藏与愿违。”两句诗人说自己一生有爱山水烟霞的好恶爱好,然而现在却不能如愿以偿,心中不免惆怅。“剩有”,意为还有,表示自己一生爱好山水烟霞的好恶爱好。“烟霞癖”,意指喜爱山水、烟霞等美好的风景。“争奈”,意即无奈,表示无可奈何的意思。“行藏”,指一生的所作所为及生活行为。“与愿违”,意即愿望未能实现。“行藏与愿违”一句,表现了诗人对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和生活行为的一种感慨。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一生有喜爱山水烟霞的癖好,可是现在却违背了自己的心愿,不能如愿以偿。这两句话一前一后,构成了一个转折关系。前半句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烟霞的热爱之情,而后半句则抒发了诗人因现实与理想不相符合而产生的惆怅之情。整首诗歌情感丰富真挚,富有哲理意味。
    【赏析】
    《游青原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通过对青原山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山水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境遇和命运的感慨。诗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述了青原山的景色,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喜爱之情。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