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闻栋明堂者邓林木,山樗不入匠石目。
樗诚可弃未若栲,樗在巘兮栲在麓。
侯官少府不屑住,身大如丘嫌矮屋。
摆除敝屣归去来,架栲为亭不费筑。
东边瓮牖惯吞月,照见鞠躬进汤粥。
哦松那如负米甘,嗤彼空吟莪蓼蓼。
眼前万物尽刍狗,凿混沌死北帝倏。
高骑日月游六合,无何有乡暮即宿。
叫文襄公公在天,至今国活犹食肉。
封丘厅事仅旋马,光禄之官非太祝。
英公门户郑公笏,田园鬻尽笏不鬻。
公孙可寿一百年,公在吾为公作仆。
馆甥归去当登堂,要我作诗诗在轴。
【注释】
吾:我。
栋明堂者邓林木:栋,指梁。邓林,指大树。
樗(chū):树名。
不若栲:不如栲。
侯官少府:唐代官员的称号,侯官为县名。
摆除敝屣归去来:摆脱旧物,回到家乡。
架栲(kǎo)为亭:用栲树搭成亭子。
东边:山的东面。
那如负米甘:像负着稻谷一样甘甜。那,何。
西山:指华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
北帝倏:指北极星。
高骑日月游六合:骑着日月在天地间遨游。六合,指天、地、东、南、西、北。
文襄公:即宇文泰,北魏权臣。
封丘厅事:封丘县官府。
旋马:调马。
光禄:汉代官名,光禄勋的省称,掌领宫卫侍从,属郎中令。
郑公笏:指郑玄(公元127年-公元200年),字康成,东汉末年经学家。郑玄曾做过太学博士、北海相、大司农等职。他博学多才,精通今古文经学、史学、天文历法和音乐,并精于书法,曾受业于太尉杨赐门下,又师事京兆尹杜抚,后任太学博士、尚书郎,迁散骑常侍、廷尉正,转太傅主簿、秘书丞。
公孙可寿一百年:指长寿。
光禄:指晋代光禄大夫谢安,字安石,曾任吏部尚书、扬州刺史、中书监兼司徒、豫州牧等职,世称谢太傅。
公在吾为公作仆:您在我家为我当管家吧。
馆甥归去:送外甥离开。
登堂:登上堂屋台阶。
要我作诗诗在轴:要我给你写诗,诗写在卷轴上。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物七绝,借“栲”与“樗”(即栎树或山樗)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体悟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全诗意境高远,语言清丽,寓意深远,耐人寻味。
开头两句,以“吾闻”、“栋明堂”起兴,引出下文对树木的描写。“栋明堂者邓林木”,意谓栋梁之材,非梧桐不足以成其高大;“山樗不入匠石目”,意谓山林中的樗树,不能进入木匠眼中,因为木匠所追求的是高大挺拔之物。这里通过比较,突出了栲树的高大和坚实。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由树木转向人世。“侯官少府不屑住”,意谓侯官太守并不以住在简陋的屋子为满足,而是追求高大宽敞的房屋,这既体现了他对物质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看法。然而,“身大如丘嫌矮屋”,意谓他虽然身居高位,却仍嫌自己住的房子低矮。这一转折,既表现了他的谦逊,又揭示了他的无奈。
“摆除敝屣归去来”,意为摆脱旧物,回到家乡去。“架栲为亭不费筑”,意谓用栲树搭成亭子并不需要耗费太多力气。这里的“费”字,既表现了栲树的高大挺拔,也暗示了作者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
接下来四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他归隐的生活状态。“东边瓮牖惯吞月”,意为东边的窗户小得像瓮口一般,却能吞下一轮明亮的月亮。这句诗既表现了他居所的简陋,又展现了他超然物外的心态。“照见鞠躬进汤粥”,意为他能从窗前看到人们低头进餐的情景。这里的“鞠躬”,既指人们低头吃饭的样子,也暗示了作者对于名利看得很淡。
五、六句,诗人将笔触转向自然景物。“哦松那如负米甘”,意为松树倒挂如同背负着粮食般甘甜。这里既表现了松树的顽强生命力,也寓意了作者对于坚韧不拔的品质的追求。而“嗤彼空吟莪蓼蓼”,则意谓那些只会空洞吟诵的人,就像无根浮萍般飘摇不定。这一比喻,既讽刺了那些只会纸上谈兵的人,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脚踏实地做事的态度。
接下来四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他归隐的生活状态。“眼前万物尽刍狗”,意为眼前的一切都如同草扎之狗一般毫无价值。这里的“刍狗”,既指草扎之狗,也寓意了作者对于名利看得很淡的态度。而“凿混沌死北帝倏”则意谓他宁愿凿开混沌而死也在所不惜。这里的“凿混沌”,“死北帝”,既表现了他对生死看得非常淡然的态度,也表达了他对命运的抗争精神。
最后四句,诗人再次回到主题上来。“高骑日月游六合”,意为骑着日月在天地间遨游。“无何有乡暮即宿”,意为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停留。这里的“无何有乡”,既是对宇宙浩渺的形容,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而“叫文襄公公在天,至今国活犹食肉”则意为呼唤文襄公在天上,到现在这个国家还在活着而且还有肉吃。这里既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眷恋之情,也体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心。
整首诗通过描写栲树和樗树的不同特质以及作者归隐生活的种种细节,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体悟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同时,诗中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人生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