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贾先亡国,文山可奈何。
自怜天下诏,谁奋鲁阳戈。
生死勤三后,忠诚动五坡。
高风不可见,名落旧山河。

【注释】

秦贾:即范睢,战国时期魏国人。事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亡国:指秦国被灭。文山:指文天祥,南宋末年大臣、民族英雄,抗元名将,因坚守赣州城而牺牲。先亡国:谓秦、魏灭亡于元军。奈何:怎么办。自怜:自己感到可耻。天下诏:全国的诏书,指投降诏。谁奋:有谁来奋起抵抗。鲁阳戈:相传为鲁阳公所铸之戈,用以斩断阳光(比喻抵御敌人)。三后:三年之后,表示时间很长。五坡:指五岭,泛指南方山区。

【译文】

魏国灭亡,你无可奈何。

自恨没有机会为国家尽忠,有谁会奋起用鲁阳的宝剑去斩断太阳呢?

生与死都忠于大宋朝廷,忠诚之心震动了五岭的山川!

高风亮节的品格难以看到,名声落得在旧日山河之中。

【赏析】

此诗写诗人对秦桧、贾似道等奸臣卖国之罪行的控诉。

首联直书其事。秦桧为奸相,力主和议,致使北宋覆亡;贾似道专擅朝政,搜刮民脂民膏,使南宋王朝日益走向穷途。诗人对此深恶痛绝,义愤填膺。他以“亡国”来斥责秦桧的投降行径,表明了诗人的爱国热忱。

颔联直斥奸臣。他们不思报国,却苟且偷安,甚至甘愿做叛徒,出卖国家的利益。诗人以“文山”喻文天祥,以“鲁阳戈”喻贾似道。“可奈何”,既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之情,又揭示了奸臣的罪恶本质。诗人认为,只有像文天祥那样,不怕牺牲,誓死捍卫国家利益,才是报国有道之人。

颈联抒发了诗人的爱国之情。他认为,无论生死存亡,只要忠于国家,就能赢得人民的尊敬。因此,他希望那些背叛国家的奸臣能够醒悟过来,重新振作起来,为保卫国家出力。

尾联点明主题。诗人认为,奸臣们的高风亮节是难得的,但他们的结局却是悲惨的。他们的英名虽然流传千古,但最终却被历史的洪流淹没在旧日山河之中。这既是对奸臣们的一种讽刺,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告诫。

全诗通过揭露奸臣卖国的罪行,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坚定的民族精神。同时,也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要为奸臣所迷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