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尘特地起,孤愤奈天何。
翠玉楼前泪,黄云塞下戈。
二龙争北野,孤鹤梦东坡。
却忆樊笼外,乘槎欲泛河。
诗句输出:
追尘特地起,孤愤奈天何。
翠玉楼前泪,黄云塞下戈。
二龙争北野,孤鹤梦东坡。
却忆樊笼外,乘槎欲泛河。
译文输出:
追逐尘世的脚步刻意而起,心中孤独的愤怒又该向何处倾诉?
翠绿的玉石楼前,我流下了泪水;黄沙弥漫的边塞之上,戈矛交加。
两条龙在北方的土地上争斗不休,一只孤鹤在梦中回到了那片被束缚的土地。
然而我怀念着那自由的天地之外,渴望乘舟渡过天河去追寻自由的生活。
注释:
这首诗是明代文人一峰先生所作,表达了他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首句“追尘特地起”,描绘了他刻意追求世俗名利的情景。第二句“孤愤奈天何”,则透露出他内心的孤独与无助。接下来的四句进一步描绘了他在现实社会的压力下,内心挣扎与痛苦的境遇。最后一句“却忆樊笼外”,则是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赏析:
《佛岭三首 其三》作为一首七言绝句,以其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一位文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挣扎的心路历程。首句“追尘特地起”便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诗人以“追尘”二字开篇,形象地描绘了他刻意追求名誉与利益的行为。而“起”字则表明了一种积极向前的姿态,却也隐含了诗人内心深处的迷茫与不安。
诗人通过“孤愤奈天何”这一反问,表达了他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和痛苦。这里的“孤愤”既指个人的孤独和愤怒,也隐喻了整个时代的动荡不安。而“奈天何”则揭示了诗人对于这种困境的无力感和困惑。
紧接着,诗人以“翠玉楼前泪,黄云塞下戈”两句,细腻地描绘了边塞景象及其带来的情感冲击。翠玉楼上的泪水,黄云山下的战戈,这些意象不仅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内心。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哀愁和悲壮的背景,使得诗人的情感得以充分展现。
“二龙争北野,孤鹤梦东坡”两句则转向了对自由的向往。这里,“二龙争北野”象征着现实中的种种束缚和争斗,而“孤鹤梦东坡”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的无限向往。这种从现实到理想的转变,既是对现实的深刻批判,也是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
《佛岭三首 其三》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思考人生的重要视角。它让我们意识到,在追求物质和名利的过程中,我们不应忽视精神的追求和情感的寄托。同时,它也启示我们,只有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情感和理想,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前行,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和精神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