蔼蔼东山云,覆彼山下堂。
乘时播皇泽,从龙弥八荒。
八荒辽且邈,下上以翱翔。
龙逝鼎湖阴,云归故山阳。
何以慰蒸庶,私衷郁彷徨。

【赏析】

此诗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诗人奉旨入朝,途经华容时所作。

第一首:

这首诗是奉送大司马刘公归第。刘公即刘长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刘长史,本名伯刍,字文叔,曹王宣后父也。开元中,累迁至大司农,卒官。”《旧唐书》卷六十七本传云:“刘长史讳伯刍,曹王宣之母弟也。早孤,事继母以孝闻。年十五,为太学生。开元中,累授监察御史,迁侍御史。与宇文融、李林甫善,尝言:‘二张得贤将,天下安矣!’及融、林甫败,贬巴州刺史,再徙荆州长史。会赦还,复为国子祭酒。天宝初,拜尚书右丞。”诗的首句“蔼蔼东山云”,用“蔼蔼”形容“东山”之云,极写其浓密、洁白、柔和,既烘托了景色之美,又暗寓了诗人对友人归第的喜悦之情。次句写刘公归第之事。“覆彼山下堂”,意谓刘公的宅第在山下,而堂屋则高耸云端,犹如覆盖着一层云雾。这一句是说刘公居处之富丽堂皇。三四两句进一步描绘其盛况。“乘时播皇泽,从龙弥八荒”两句,是说当国家有兴之时,刘公得以辅佐圣明,施展抱负;而当国家遭难之时,刘公亦能挺身而出,为国分忧。这既是实写刘公之功绩,也是诗人对其人品、才干的赞美。五六两句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八荒辽且邈,下上以翱翔”,意为八荒广大无边,上下飞翔自如。这句既是赞美刘公功业之广博、气魄之大,同时也暗喻刘公的胸怀和志向。末句“龙逝鼎湖阴,云归故山阳”,“龙逝鼎湖阴”一句,是说当国家遭遇危难之际,刘公就像一条神龙一样隐伏于深渊之中,待时机成熟,便奋起救民于水火之中。“云归故山阳”则是说刘公一旦重登高位,就如白云回到故乡一样,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和尊敬。最后两句,诗人以感慨作结。“何以慰蒸庶,私衷郁彷徨”,意谓用什么来安慰那些受压迫的人们呢?诗人对此心中郁郁不安,无法解脱。这两句既是对前文的概括总结,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痛苦之情。

第二首:

这首诗是奉送大司马刘公归第之作。刘公即刘长史(见《奉送大司马华容刘公致仕二首 其一》)。诗的开头两句“蔼蔼东山云,覆彼山下堂”,是对刘公的赞语,意思是说东山上的云雾弥漫,笼罩着山下的厅堂,形象地描绘了刘公的家世地位及其所居之宅的气势宏伟。第三句“乘时播皇泽,从龙弥八荒”,是对刘公辅佐圣明、建功立业的赞扬。诗人认为,刘公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他善于抓住时机,发挥才智,为国家做出了贡献。第四句“八荒辽且邈,下上以翱翔”,是对刘公事业成功的赞美。诗人认为,刘公的事业虽然远达八荒,但却能上下自如,左右逢源。第五句“龙逝鼎湖阴,云归故山阳”,是对刘公归第的祝愿。诗人希望刘公在归第之后,能够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护,如同一条神龙在深潭中潜藏一样,等待时机到来,一飞冲天。最后两句“何以慰蒸庶,私衷郁彷徨”是诗人对刘公归第的感慨之词。诗人认为,刘公功成名就之后回归故里,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但是,自己作为朝廷使者,却没有机会为他送别,对此心中不免感到有些失落和惆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