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阳亭馆秣陵槎,百里山城隔浦沙。
心远自知江不限,日穷谁遣树重遮。
松间霁月宵行圃,竹里清风晚散衙。
仙吏两乡俱不忝,此中惟恨少琅琊。
诗句:滁阳亭馆秣陵槎,百里山城隔浦沙。
译文:在滁阳的亭馆里我想起了遥远的家乡,那里的山城隔着河与我对望。
注释:1. 滁阳:古代地名,这里指作者的故乡所在地。2. 秣陵:南京古称,这里指作者的家乡。3. 槎:古代一种木筏或竹筏。4. 百里:形容距离遥远。5. 山城:指南京,因为南京地势险要,周围群山环绕。6. 隔浦沙:隔着河水,两岸相隔。7. 心远自知江不限:心志高远的人自然不会受到外界的限制,这里的“不限”表示不受约束。8. 日穷谁遣树重遮:太阳即将落山时,是谁又用树木遮挡了视线。9. 霁月宵行圃:雨后的月光照亮了夜晚的花园。10. 竹里清风晚散衙:竹林中吹来的微风让人感到清凉,傍晚时分解散了公务。11. 仙吏两乡俱不忝,此中惟恨少琅琊:作为官员和诗人的双重身份,我都感到自豪,但遗憾的是没有更多的才华像左思那样。12. 琅琊:即左思,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历史学家。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自然的热爱。首句“滁阳亭馆秣陵槎”描绘了诗人身处滁阳(今安徽滁州)时的心境,他在这里回想起远方的家乡——秣陵(今江苏南京)。诗中的“槎”指的是古代用于渡江的一种木筏或竹筏,象征着诗人对家乡的怀念之情。接下来“百里山城隔浦沙”,描述了诗人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他所经历的漫长道路和艰难险阻。这里的“百里”和“隔浦沙”强调了距离的远近和环境的艰苦。然而,尽管面临种种困难,诗人的内心却始终保持着坚定和宽广。
第二句“心远自知江不限”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他意识到,真正的自由和独立来自于内心的宁静和坚定,而不是外部条件的限制。而“日穷谁遣树重遮”则反映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暗示着岁月无情,时光易逝。最后一句“松间霁月宵行圃,竹里清风晚散衙”则是对诗人夜晚散步于花园的描述。这里的“霁月”意味着雨后初晴的月光,而“竹里清风”则传达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同时,“晚散衙”也暗示了诗人结束一天的公务,享受片刻宁静的时刻。
整首诗通过对滁阳(今安徽滁州)的回忆,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通过描绘诗人内心的感受和对自然环境的观察,诗人展现了他的才情和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