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性真成癖,哀吟不当歌。
田园自开辟,城市少经过。
雨卧山回枕,春行柳拂珂。
马周头渐白,无日见常何。

【注释】:

  1. 答西桥大复二君:这是一首酬赠诗。“答”是作答的意思;“西桥、大复”都是地名,即今陕西咸阳市西部的桥山和大荔县一带;“二君”,指作者的朋友张大复、李大复。此诗是作者在酬谢友人时所作。
  2. 懒性真成癖:“懒性”指性情慵懒。“癖”是毛病,指嗜好太过。这句诗说,自己性情慵懒,爱好吟诗,但吟诗吟得太多,就成为一种癖好了。
  3. 哀吟不当歌:哀吟就是悲凉地吟诵,不当歌则不是应唱的歌辞。这句诗说,我吟诵的诗,悲凉而不适宜歌唱,所以不应当唱给别人听。
  4. 田园自开辟:田园是指郊外的田野。这句诗说自己在乡下闲居无事,就自己耕种开垦田地来打发日子。
  5. 城市少经过:城市是指都市,这里指京城长安。这句诗说自己很少经过都市长安。
  6. 雨卧山回枕:雨夜躺在山中回环起伏的山石上。这句诗说自己在雨夜中,在山石上躺着休息。
  7. 春行柳拂珂:春天出行走在柳树下,柳枝轻轻摇曳,犹如珂玉一般清脆悦耳。这句诗说自己在春天里,行走在柳树下。
  8. 马周头渐白,无日见常何:“马周”是西汉人,曾任秦郡太守。他因直言被武帝贬为马邑县令。后因罪被流放到北门亭,途中遇到一位老人,对他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你年事已高,应该早些回到家乡。”马周听了,便立即返家。后来,武帝听说了马周的事迹,便召他回朝,并任命他为太仆。“常何”,即常仲,是汉代著名隐士。这句诗说自己年纪渐渐老了,再没有机会见到隐居山林的隐士常何了。
    【赏析】:
    《答西桥大复二君其二》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当时李白在长安过着放浪形骸的生活,对政治现实极为不满。他经常以饮酒赋诗来排遣郁闷之情。此诗便是诗人在酒宴上答谢友人之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追求自然宁静生活的心情。
    首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酬答的对象,表明了酬答的意图。“懒性真成癖”两句,直叙胸臆,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哀吟不当歌”一句,又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吟诗的目的不在于歌咏,更在于陶冶性情,寄托情怀。
    中间四句描写了诗人在田园间的生活情趣,表达了他与世无争、安贫乐道的志趣。“雨卧山回枕”,写出了诗人在山水之间悠然自得的闲适之态,“春行柳拂珂”,描绘了诗人在春光明媚的时节,漫步于杨柳依依的小径,享受大自然的美好风光。这四句诗,既展示了诗人悠闲自在的心境和高雅脱俗的情趣,也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纷争的超然态度和远离尘嚣的生活理想。
    结尾两句,诗人以回忆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归隐山林的愿望。“马周头渐白”,用典自比马周,暗含了自己在官场上的坎坷经历和仕途上的无奈。“无日见常何”,则表达了诗人渴望远离尘世纷扰,过上隐居山林的日子。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恬静,富有哲理意味,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独特风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