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蝉鸣树头,归棹渡江秋。
孝子祠重建,徵君传已修。
泪痕双苎袖,身世一弓裘。
不学龙门客,逢人说远游。

【注释】

1.华文远:指作者的朋友。

2.早蝉鸣树头,归棹渡江秋:早蝉在树上啼叫,诗人乘舟渡过江去。

3.孝子祠:为纪念忠臣王烈的祠庙。

4.徵君传已修:征君即征士或隐逸之人,此处指隐居者。

5.泪痕双苎袖,身世一弓裘:泪迹斑斑地沾湿了衣袖,一生漂泊如穿一件弓形的皮衣。

6.不学龙门客,逢人说远游:不去学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的“龙门客”,碰到人就谈论自己的远大志向。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相别时,以送别为题,抒发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全诗四句,每句七字,共二十个字。首联点出时间,颔联写友人的行踪,颈联写自己的处境,尾联表达离别时的心情。此诗虽题为“送”,但并无多少惜别的言辞。

首联写早蝉鸣于树上,诗人乘舟过江而去。这两句是起兴之笔,引出下面所要叙述的内容。

颔联写友人即将回到家乡,重访孝子祠,并已修葺完毕。孝子祠是纪念忠臣王烈(字子烈,东汉初年南阳新野县人)的祠堂。王烈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大臣,曾为太子中太傅,后因事被贬谪到新野。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帝诏命他回朝,王烈不愿入宫,遂隐居于新野县的樊山之中,后人便为他建庙祭祀。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刘秀南征,王烈又随军至新野县。当时,王烈的儿子、侍中王门宗因犯过失而自杀,刘秀为之哀悼,追赠王烈为谏议大夫。因此,孝子祠又名“王烈庙”。王烈的事迹和品德在民间广为流传。所以,当诗人听到友人将要重访孝子祠的消息时,自然感到十分欣慰。

颈联写诗人自己的处境。诗人在长安应试落第之后,便辞亲返家。由于家境贫寒,只好在长安城中租屋居住。《唐摭言》卷八记载说:“元稹尝赋诗曰:‘身多疾病思田里,眼少眠消恨路衢。’时年二十四。”可见,他此时已颇有感伤之情。后来诗人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赴东都洛阳任职,生活稍好一些。《唐才子传》记载说:“元稹初登甲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岁满,迁水陆运使院判官,充史馆编校官,累迁至膳部员外郎。”这说明诗人在宦途上虽然也有所作为,但终因屡试不中,仕途坎坷,仍过着清贫的生活。诗人在长安城中租屋居住,生活十分艰难,有时连买酒菜的钱都没有,只好“食芋饮水”,生活十分清苦。

尾联写诗人在送别之际的心情。诗人不愿去追随那些争名夺利的人。因为那些人只会空谈高远的志向,却从来不会付诸实践。他们像那飞越龙门的鲤鱼一样,只是虚度光阴,白白浪费青春。因此,诗人决心不效仿这些人。当他听到友人要离开长安时,不禁感叹地说:“你不要去学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遇到别人就要谈谈你的远大志向!”

这首诗写得简洁明快而又含蓄蕴藉。它通过对友人即将离开长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感慨以及对于功名的追求的失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