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极目访奇踪,睥睨连云十二重。
郯国垂杨朝系马,虹桥带雨昼飞龙。
河声远渡秦淮月,树色清含茂苑钟。
楚水吴山凭槛尽,平芜处处绿烟浓。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全诗内容,然后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赏析,最后要注意字数的限制。本题的诗句是:“琅琊眺望”,译文:站在江边远眺。注释:琅琊:山名。在今南京市南郊,山上有琅琊寺,相传为三国时吴王孙权建。眺望:远望。赏析:诗人站在江边,极目远眺,看到了琅琊山的雄姿和景色。“春城极目访奇踪”中的“春城”指南京,“访奇踪”即寻找奇异的景象。
【答案】
示例1: 译文:春天的南京城,我极目远望寻找奇异的景象,只见那十二座山峰连绵不断,直上天际。(重点词语:春城、
探奇、连云、十二重)
赏析:首句写景,交代了时间地点,点出了游览的对象——春城。次句写远景,描绘了春城的宏伟壮观,表现
了诗人的惊叹之情。
示例2: 译文:在郯国的杨柳树下,我系马留宿,看着虹桥上带雨的龙在飞腾。
赏析:第三句中“系马”与第二句的“系马”互文,写出诗人留宿的时间。“系马”与“飞龙”相照应,写出
诗人留宿的场所。第四句中“带雨”与“虹桥”相照应,写出了天气情况。第五句中“昼飞龙”与“带雨”
相照应,写出了虹桥的动态特征。第六句中“河声”与“秦淮”“茂苑”相照应,写出了地名。
示例3: 译文:河水声声,渡过秦淮明月;茂苑钟声,响彻树色清幽。
赏析:第七句中“河声”与“渡”、“秦淮月”相照应,写出了声音。第八句中“茂苑钟声”与“树色清幽”
相照应,写出了声音的回响。这两句运用听觉描写,渲染出一种静谧、幽美的氛围。
示例4: 译文:凭栏远眺楚水吴山,处处都是平芜绿烟。
赏析:第九句中“凭栏远眺”与“楚水吴山”相照应,写出了动作。第十句中“平芜绿烟”与前两句
的景物相照应,写出了环境。这两句用视觉描写,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