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郎十日不相见,今宵同宿流芳院。
试临月沼坐弹琴,三四冰弦千万变。
澹如梦泽水涵虚,奋如昆阳兵接战。
落如巨石堕层崖,泛如飞絮飘晴岸。
大江当春波浪阔,深谷向秋樵唱远。
双雉和鸣野木高,孤猿独啸山月转。
古文盘诰有艰涩,治朝雅颂无俚谚。
接舆狂歌感当世,屈子离骚赋幽怨。
安知虞帝鼓南薰,后来操变声徒存。
凄凉凝响辍洙泗,激烈浩叹兴河汾。
河汾千载有贤孙,洙泗遗音宜久闻。
犹将近调惊聋俗,白雪巴歌谁解分。
唾余岂是知音者,颇于律吕穷根源。
大乐之和天地同,舍汝弹琴吾与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听王献甫读《鹏鸟赋》因以答之》。
译文:
王郎十天没有见到你,今晚我们同宿在流芳院。
我试在月沼边坐下弹琴,那琴弦的震动有三四下,千万种变化。
月光下的水面平静如梦泽水涵虚,琴声激越如昆阳之战。
声音像巨石从层崖上落下,琴声飘动如晴日的飞絮。
大江当春天波涛汹涌,深谷向秋天发出悠扬的樵歌。
山中雉鸟和鸣着叫声,野树高耸而发出猿啼声。
古文盘诰有艰涩难懂的部分,治朝雅颂无俚谚。
接舆狂歌感动了当世,屈原的离骚表达了深沉的哀怨。
怎么知道虞帝弹奏南风时,后来的人演奏变调只是为了保存。
凄凉的声音停止于洙泗之间,激昂的声音激发起河汾的波澜。
河汾千载以来有许多贤能的子孙,洙泗遗音应该被长久地听到。
虽然近体诗已经接近调子来使聋者感到惊异,白雪和巴歌谁能分辨清楚?
我唾余难道是知音者,但我对于乐律的源流有着穷根究底的了解。
大乐的和谐与天地同,舍去你弹琴让我与你讨论。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内容是王献甫读《鹏鸟赋》,王维作答。全诗共四十二句,可分为四段。第一、二段为第一段,写王献甫读《鹏鸟赋》的情景。第三、四段为第二段,王维读自己写的《听王献甫读《鹏鸟赋》答之》七绝,表达自己的感情。首句交代王献甫不常来访,故有此问;次句点明时间,说明今晚同宿;三、四两句用典,“冰弦”“昆阳”指琴曲名,分别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和《后汉书·耿弇传》,“兵”指战争,“石”指石头,“飞絮”指柳絮。意思是说:我试着在月沼边上弹琴,那琴弦振动有三四处,有千万种变化。“澹如梦泽水涵虚”,形容琴声清幽;“奋如昆阳兵接战”,形容琴声激烈。这两句用典是为了说明琴声有如梦中的水波,有时静谧如梦境;有时又如战场上的激战。接着用对仗的形式写琴声的变化多端,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落如巨石堕层崖”,形容琴声突然中断,如同从高空掉到地上;“泛如飞絮飘晴岸”,形容琴声轻快如飞絮飘荡,随风而去。这些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音乐艺术的魅力。最后两句写音乐之声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大江当春波浪阔,深谷向秋樵唱远”,比喻琴声时而高昂激越,时而低沉哀婉。“双雉和鸣野木高,孤猿独啸山月转”,则比喻琴声时而和鸣悦耳,时而孤独凄凉,令人回味无穷。
第五、六句写琴声引起的联想,“古文盘诰有艰涩,治朝雅颂无俚谚”,指出古代的音乐文化丰富多彩,而民间的俚谚却难以与之相比。《庄子·外物》篇:“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在天地之间者,皆教民以朴处,敬天爱地,意以为天下则可以至德矣。……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这段文字就是对王维此诗开头部分的概括。“接舆狂歌感当世,屈子离骚赋幽怨”,引用《庄子·天道》中“狂夫悲歌,稽首苦吟”的故事,表明王维认为音乐具有感化世人的作用。“安知虞帝鼓南风,后来操变声徒存?”《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虞阏父请乘马焉,王曰:‘吾马良,吾衣富。”这句话的意思是:虞舜时代,天子驾着良马,穿着华丽的衣服。现在呢?王维认为虞舜时代的伟大音乐早已失传了。“凄凉凝响辍洙泗,激烈浩叹兴河汾”,这里运用典故,“洙泗”,指鲁国的洙水、泗水,孔子曾在这里讲学。孔子曾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孔子还说过:“莫予翼者,吾辞焉。”这里指的是孔子在洙泗一带进行讲学活动。“河汾千载有贤孙”,河汾,指黄河、汾水交汇的地方。这里指王维自己的故乡。“洙泗遗音宜久闻”,洙泗地区的音乐传统应该流传下去,让后人都能听到。这里既肯定了过去的音乐传统,又肯定了王维自己的诗歌成就。“犹将近调惊聋俗,白雪巴歌谁解分”,意思是说:王维的诗歌虽然尚浅薄,但也能震惊世俗,至于高雅的“白雪”和“巴歌”,那就只有少数人能够领会了。“唾余岂是知音者,颇于律吕穷根源。”“唾余”是指王维自己。“律吕”,指音乐的律管和钟磐等乐器。这里指音乐的基本原理。“穷根源”即探求根本原理。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我王维虽然不是真正的知音,但对音乐的原理有一定的了解。大乐的和谐与天地同,舍去你弹琴让我与你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