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外似沃焦,洞里忽水消。
六月不知暑,八风常自调。
尘避庾公扇,泉分巢父瓢。
隔山丛桂在,何处隐堪招。
【注释】
- 何方伯:指张巡。张巡,唐朝名将,曾任御史中丞、睢阳太守等职务,以忠贞著称。
- 侯戎:侯,指官署;戎,指军事。
- 东巡:东行巡视。
- 铅山观音洞:位于江西铅山,是一个著名的风景区。
- 其三:这是第三首诗。
6.沃焦:烧焦的泥土。
7.水消:水气消失,即热气消散了。
8.庚公扇:指的是庾信(字子山)所持的扇子。庚公是指庾信,他是南朝梁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曾为南齐高帝萧道成的幕僚,后入北周任国子祭酒。
9.巢父瓢:指的是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吾党之直道,乃今遂丧,盖贵耳之所遗,贱目之所滞。”这里的“瓢”是陶渊明用来比喻自己隐居生活的象征物。
10.隔山丛桂在,何处隐堪招:隔着山的丛林中的桂花,在哪里可以找到可以隐居的地方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寻找隐居之地的愿望。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主要描述了诗人陪同张巡巡视铅山观音洞的情景,以及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全诗共四句,每句七字,节奏鲜明,朗朗上口。诗句以描绘景色为主,通过对景物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第一句“洞外似沃焦,洞里忽水消”,描绘了洞外的焦土和洞内的清凉景象。这里用“沃焦”形容洞外的焦土,用“水消”形容洞内的清凉气息。这种对比,既突出了洞外的恶劣环境,也展现了洞内的宜人气候。
第二句“六月不知暑,八风常自调”,进一步描绘了洞内的环境。六月酷暑难耐,但在这里却仿佛没有暑气,因为洞内八面之风常常调节着温度。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洞内的清凉气候,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自然环境的喜爱和赞美。
第三句“尘避庾公扇,泉分巢父瓢”,则进一步描绘了洞内的自然景观。庾公扇和巢父瓢都是古代文人雅士常用之物,代表着清高的品格。在这里,它们都成为了洞内自然景观的象征,象征着洞内的清新空气和宁静环境。
最后一句“隔山丛桂在,何处隐堪招”,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他希望能找到一处可以隐居的地方,享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这里的“桂”代表的是桂花树,而“隐”则是隐居的意思。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它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