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樵川道,十日无鸡声。
篱欹路亦断,麦死田未耕。
野雀噪虚灶,炊绝何由生!
有翁草间伏,见人如鸟惊。
屡唤不回首,恐是豫章兵。
豫章兵亦锐,主将亦有名。
今春大出师,曾一近郡城。
是时义声震,志在开门迎。
城外忽奔北,势溃无支撑。
可怜内附者,锋刃骈首婴!
攻城既失利,攻野肆搒掠。
居积既以尽,搜括罄瓶罂。
此岂主将过,或未纪律明。
嗟哉乌合众,约法安能行!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全诗如下:

哀邵武(戊子)    
我行樵川道,十日无鸡声。    
篱欹路亦断,麦死田未耕。    
野雀噪虚灶,炊绝何由生!    

译文:
我在山中砍柴,已十天没有听到鸡鸣声。
小径旁的竹篱倾斜,路上断了,田地里还没有耕种。
野鸟在空荡荡的草屋上叫个不停,我连做饭的火都没了,怎能活下去?
有个老翁藏在草丛中,一看到人就吓得飞跑。
他几次想出来,但每次都被我赶走,恐怕他是豫章的士兵。
豫章的士兵也很凶猛,他们的主将是有名的。
今年的春天他们大规模出军,曾经攻打过附近的一个郡城。
当时义兵声势浩大,他们志在攻开城门迎接官军。
城外的敌军突然逃奔,我军溃不成军,无处支撑。
可怜那些内附的百姓,他们的头颅都被敌人的刀刃砍了下来。
攻打城池失败后,又四处掠夺。
我军积蓄的粮食已经被耗尽,搜刮得一点都没有剩余。
这是不是因为主将指挥不当,或者是军队的纪律不够严明造成的?
唉,这些乌合之众,如果能够遵守法规,那怎么可能打败仗呢?
”`
赏析:
此诗写于公元761年(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在邵阳时所作。当时唐王朝正面临着安史之乱的巨大威胁,而此时朝廷内部矛盾激化,主将之间的不和更是导致战局的混乱。因此,诗中对战事失利、士卒逃亡以及百姓受害等情景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首联“我行樵川道,十日无鸡声。”描述了自己在山里砍柴的情景,已经过了十天都没有听到鸡鸣声,表达了战争带来的荒凉。接着,第二联“篱欹路亦断,麦死田未耕。”进一步描绘了战争对田园的影响,小径旁的竹篱倾斜,路上断了,田地里还没有耕种。这两联都反映了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破坏。
第三联“野雀噪虚灶,炊绝何由生!”则更加形象地描绘了战争对百姓生活的严重影响。由于战争的爆发,人们无法正常生活,连做饭的火都没有了。这一联直接点明了战争的残酷性。
第四联“有翁草间伏,见人如鸟惊。”则通过描述老人在草丛中藏身的情形,以及他对人的惊恐反应,进一步揭示了战争对百姓的摧残。这种恐惧感不仅源于战争本身的残酷,更源自于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生命的珍视。
第五联“屡唤不回首,恐是豫章兵。”通过老人反复呼唤而不回头的行为,暗示了他对敌人的警惕和恐惧。这既体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也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心理压力。
第六联“豫章兵亦锐,主将亦有名。今春大出师,曾一近郡城。”则通过对豫章兵的描述和对主将的评价,进一步突出了战争的严重性。豫章兵勇猛善战,主将也颇有声望。然而,这次的战争却是失败了,连靠近郡城的一战都没有取得胜利。
第七联“是时义声震,志在开门迎。”继续描绘了战争的背景和社会氛围。当时,正义的声音震动四方,大家都希望能够迎接官军的到来。
第八联“城外忽奔北,势溃无支撑。”则直接描绘了战斗的情况。敌军突然崩溃,没有一个人能抵挡。
第九联“可怜内附者,锋刃骈首婴!攻城既失利,攻野肆搒掠。居积既以尽,搜括罄瓶罂。”进一步描绘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内附的人也被屠杀,攻城失败后还四处抢劫。粮食被完全搜刮干净,甚至连瓶子都用来装酒水。
第十联“此岂主将过,或未纪律明。嗟哉乌合众,约法安能行!”则是对战争原因的反思。这种盲目的军事行为,难道是主将的错误吗?或许只是由于纪律不够严明。唉,这些乌合之众怎么能遵守规则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