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过关路绝,穷栖僧刹古。
老树焚再生,岩花落更吐。
寂寥初度辰,廉纤经旬雨。
霏殿暗龛灯,侵廊哑信鼓。
稽首礼空王,我生是谁主?
今晨三十七,所历遍诸苦。
身名虽未亏,死丧竟何补!
幸际天日开,春王朔再睹。
从此得归欤,黄帽归净土。
翠云峰初度(戊子)
翠云峰是华山的别称,华山在华阴县南。“初度”指华山首次出现在日出的地方。《太平御览》引《汉官仪》:“汉武帝始造太一神,祠在雍郊,或曰太乙山。”又引《括地志》:“太乙山在雍州武功县西北二十里,即太乙之山也。……黄帝登此山,王公侯伯咸来朝拜,以封神焉。……秦、汉以来,每有封禅,皆于此山致礼。”
兵关路绝,穷栖僧刹古。(“兵关路绝”:古代关隘险要之地,常有战事,所以称为“兵关”。)
老树焚再生,岩花落更吐。(烧焦的老树又重新生长起来;岩石上的花朵落下来又再次绽放。)
寂寥初度辰,廉纤经旬雨。(寂寞的一天刚到中午,下起了连绵不断的细雨。“廉纤”指小雨微风的样子。)
霏殿暗龛灯,侵廊哑信鼓。(飘散的殿中灯火朦胧昏暗,走廊上传来沉重的信鼓声。)
稽首礼空王,我生是谁主?(我对着空中的神王叩头致敬,我的一生由谁主宰?)
今晨三十七,所历遍诸苦。(今天早晨我活了三十七年。)
身名虽未亏,死丧竟何补!(虽然名声和生命没有损失,但死亡和丧亡终究没有什么补益!)
幸际天日开,春王朔再睹。(幸好逢着晴朗的天空开放,春天的太阳又一次出现了。)
从此得归欤,黄帽归净土。 (从今往后可以回去了吧,带着黄色的帽子回到净土吧。)
赏析:
这是一首题壁诗。诗人于公元1935年秋,经过华山时写下此诗。这首诗写于他晚年隐居期间,表达了他对于人生无常,生死轮回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于佛教教义的信仰。
第一句“翠云峰初度”,点明时间是秋天。秋天的景色是苍松翠柏,红叶黄花,给人以凄凉的感觉。而华山的翠云峰则是一片萧瑟的景象。“初度”指的是华山首次出现在日出的地方,也就是华山出现的日子。华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县南,是中国五岳之一,也是道教圣地。
第二句“兵关路绝,穷栖僧刹古”描绘了一个战争时期的场景。在战争中,人们四处逃散,无处可去,只能住在古老的寺庙里。这里用“穷栖”形容人们在战乱中的困境。
第三句“老树焚再生,岩花落更吐”,描绘了一幅大自然的景象。老树被烧毁后又重新生长出来,岩石上的花朵落下后又重新绽放。这里的“焚”、“落”都是动词,表示一种动态的过程。
第四句“寂寥初度辰,廉纤经旬雨”描绘了一个人孤独度过一天的情景。这一天,天气非常寒冷,连续下了十几天的雨。这里的“寂寥”是指一个人孤独的状态,“廉纤”是指小雨微风的样子。
第五句“霏殿暗龛灯,侵廊哑信鼓”,描绘了寺庙中夜晚的景象。大殿里的灯光昏暗,走廊上的信鼓声音沉闷。这里的“霏殿”、“暗龛灯”都是名词短语,表示一种场景。
第六句“稽首礼空王,我生是谁主?”是一首诗人在向佛祖祈祷的句子。他跪在地上向佛祖行礼,问自己的人生由谁来主宰。这里的“稽首”是古代的一种礼仪,表示对佛祖的尊敬。
第七句“今晨三十七,所历遍诸苦”是一首诗人对自己生活的总结。他从早上醒来到现在已经度过了三十七年的生命,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苦难。这里的“所历遍诸苦”表示他经历了各种生活的挑战和困难。
第八句“身名虽未亏,死丧竟何补!”是一首诗人在反思自己的生命的意义。尽管他的人生没有损失,但在死亡和丧亡面前并没有什么意义。这里的“死丧”是指死亡或失去生命。
第九句“幸际天日开,春王朔再睹”是一首诗人在表达对未来的希望。幸运的是,现在天空又明亮起来了,春天的太阳再次出现了。这里的“幸际天日开”表示幸运的时刻降临了。
第十句“从此得归欤,黄帽归净土”是一首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愿望。从此以后可以回去了吧,带着黄色的帽子回到净土去吧。这里的“归欤”是古代的一种礼貌用语,表示请求对方允许自己去一个地方。
这首诗通过对华山的描述,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感慨和对佛教教义的理解。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性;通过对战争和僧侣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宗教的信仰;通过对自然现象和个人经历的描写,表达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