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过三衢市,狼狈史司理。
为言旴城破,我走太守止。
缟衣者少年,云是太守子。
凶耗传未真,旁皇失坐起。
虽无涕泪悬,意色不忍视!
今闻旴人言,捐躯公素矢。
被缚入武昌,还闻骂贼死。
骸骨委江城,亲戚复谁恃!
不知缟衣儿,曾否负归里?

昔过三衢市,狼狈史司理。

为言旴城破,我走太守止。

缟衣者少年,云是太守子。

凶耗传未真,旁皇失坐起。

虽无涕泪悬,意色不忍视!

今闻旴人言,捐躯公素矢。

被缚入武昌,还闻骂贼死。

骸骨委江城,亲戚复谁恃!

不知缟衣儿,曾否负归里?

注释译文:

  • 《建昌守(戊子)》是钱澄之创作的一首诗。
  • 诗中通过描写诗人的遭遇和心情,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感慨和对人民的同情。
  • 诗中提到了“三衢市”,这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浙江省境内。
  • “狼狈”形容诗人在困境中的窘迫状态,“史司理”则是指当时的史官,负责记录历史事件。
  • “为言旴城破,我走太守止”描述了诗人听到旴城被攻破的消息后,急忙离开的情景。
  • “缟衣者少年,云是太守子”描绘了一位身着白衫的年轻人自称是太守的儿子。
  • “凶耗传未真,旁皇失坐起”反映了诗人因消息不确切而产生的不安和焦虑。
  • “虽无涕泪悬,意色不忍视”表达了诗人虽然表面上装作镇定,但内心仍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
  • “今闻旴人言,捐躯公素矢”意味着诗人听说当地人民愿意为保卫家园而战,决定投身其中。
  • “被缚入武昌,还闻骂贼死”描述了诗人被俘至武昌地区,最终因坚持抵抗而死。
  • “骸骨委江城,亲戚复谁恃”反映了诗人死后家人无人依靠的悲惨境遇。
  • “不知缟衣儿,曾否负归里”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是否还有机会与家人团聚的迷茫和担忧。

赏析:
这首诗通过叙述诗人在明末清初的历史动荡中的亲身经历,展现了他面对国家危难时的无奈与悲愤。诗歌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个人命运的反思,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感悟,也揭示了当时人民对于家国的忠诚与牺牲。此诗作为明末清初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