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文先生老且贤,角巾已破乌皮穿。
执板折腰殊不谙,见人木强无周旋。
盘桓苜蓿风尘陡,招降使者声如吼。
箕踞学宫召诸生,问渠广文不开口。
振袖大骂杯掷空,区区头颅复何有!
宣圣昔却莱夷戈,子羔肯由狗窦走?
君不闻鬷蔑一语叔向倾,毛遂捧槃平原惊?
丈夫意气临危见,岂在人貌与荣名!
【注释】
①广文:汉时称官署,此指太学。
②老且贤:年高德劭,为官廉洁。
③角巾:用鹿角制成的头巾。乌皮:指粗布衣。
④执板:击鼓。折腰:弯腰行礼。谙:懂。
⑤木强:笨拙。周旋:应付。
⑥盘桓:徘徊,逗留。苜蓿(mù xu):苜蓿菜。风尘:尘土。
⑦招降:招抚、收服。使者:特指汉武帝的使者。声如吼:声音像吼叫。
⑧箕踞:两腿叉开,坐着。学宫:太学。
⑨问渠:向谁发问。广文:太学教官的别称。
⑩振袖:挥舞衣袖,比喻发怒。大骂:大声斥责。杯掷空:酒杯被扔出去。区区:微不足道。
⑪宣圣:孔子。昔却莱夷戈:指鲁国曾与莱夷交战,获胜而回,故云“却”。莱夷: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子羔肯由狗窦走:意谓孔子曾从鲁国东门出逃,不敢经过狗洞。狗窦:小洞或孔穴,多用来指代家室或内室等隐蔽之处。
⑫君不闻:你不曾听说过。鬷蔑(zōng mèi)、毛遂:都是春秋时著名的人物。叔向(shěn):晋国正卿赵武,字叔向,《左传》中称其人正直有礼。毛遂:战国时赵国平原君的门客,以智勇著称,后成为楚相。
⑬丈夫意气:指男子汉的大义凛然之气。临危见:面对危难时表现出的勇气和胆量。岂在:不在……
⑭人貌:人的外貌。荣名:荣誉与名声。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作者以诙谐的口吻讽刺了那些趋炎附势的人。全诗共七言四句,每句七个字,押韵平仄协调,节奏鲜明,朗朗上口,读来铿锵有力,十分悦耳。
首句“广文先生老且贤”,点明主人公的官职及年龄身份。“老且贤”三字,既是对其人品的评价,又暗示了其学识之渊博。
次句“角巾已破乌皮穿”,形象地描绘了广文人的装束,既表现了其清贫之状,也暗示了其在太学中的地位低下,无法得到重用。
第三句“执板折腰殊不谙”,表达了他对朝廷礼节的不解和无奈,进一步突出其地位卑微和孤傲。
第四句“见人木强无周旋”,则描绘了他面对权贵的态度——既不愿卑躬屈膝地去讨好他们,也不愿意去迎合他们的心意,显得十分刚强而有骨气。
第五至六句“盘桓苜蓿风尘陡,招降使者声如吼”,则是对当时朝廷腐败现象的揭露和批评。朝廷中的权贵们,为了争夺权力和地位,不惜拉拢腐蚀人才,使他们成为自己的工具。而那些被迫依附于他们的人们,则被剥夺了自由和尊严,只能过着屈辱的生活。
第七至九句“箕踞学宫召诸生,问渠广文不开口”,则是对那些权贵们的嘲讽和讥笑。他们在太学中随意召唤学生,让他们回答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而自己则高高在上地坐在学宫里。这种傲慢无礼的行为,让在场的人都感到愤慨和不满。
最后两句“振袖大骂杯掷空,区区头颅复何有!”则是对那些权贵们的彻底否定和批判。他们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却不知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众怒。当众怒爆发时,他们只会惊恐失措,毫无反抗之力。
全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讽刺,揭示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和腐败,表达了作者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展现了作者敢于挑战权威、不畏强权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