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宫门外人纷纷,争传看杀陈将军。
郑家勋侯上殿救,天子两耳塞不闻。
天子英明文且武,勋侯难挽雷霆怒。
必罚用惩东向心,伤恩岂顾北道主。
自从登极行天诛,西市骈首阿大夫。
今年二竖冒官职,即时赐死冤谁呼!
从来乱国用重典,将军观望那得免!
君不见郑家出抱将军尸,颈血淋漓亲为吮?

【注释】丙戌:指唐代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发动的叛乱。郑家勋侯:指郑国公卫勃,曾以救陈玄礼之功,拜大将军。天子:指唐玄宗。文且武:即文武双全。东向心:指对安禄山的不满与愤怒。伤恩:指玄宗因李林甫谗言而疏远郭子仪一事。二竖:指李林甫之子,李辅国。君不见:表示感叹。抱将军尸:指郭子仪被俘后,其部将仆固怀恩抱着他的尸首痛哭。颈血淋漓:形容郭子仪被俘时惨死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当时政治黑暗、宦官专权和节度使拥兵自重现象的控诉,也是对唐朝后期政治腐败、藩镇割据局面的揭露和批判。

诗中首先写安史之乱爆发,长安城陷,唐玄宗仓皇出逃。叛军在京城四处烧杀抢掠,百姓流离失所。然后写陈玄礼等将领在长安被杀的消息传开后,长安城内一片惊恐,人人自危。接着写唐玄宗在逃亡路上听到这些消息后的反应。他一方面认为“天子英明”,另一方面又担心“勋侯难挽雷霆怒”。这两句表面上是对安禄山的畏惧,实则是说皇帝自己也知道形势严重,但又不敢得罪安禄山。最后两句是写诗人的看法:这次叛乱,是因为皇帝宠信奸佞,才导致如此下场。诗人认为,自从唐玄宗即位以来,就实行了一系列错误的政策,导致国家陷入内乱和外患之中。因此,当叛军入侵时,朝廷内部已经分裂成两派,互相猜忌,互相斗争。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只有采取严厉的措施,严惩那些犯上作乱的人。

这首诗通过对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状进行描述,反映了作者对唐朝后期政治腐败、藩镇割据局面的担忧和愤慨。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忧虑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