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问初传暗里惊,闽关趼足为谁行?
踏穿岭表三山近,望到天隅一柱倾!
沧海未能容信国,白头毕竟丧真卿!
同时义士吞声泣,不为门墙独惨情!

【注释】:

凶问初传暗里惊(凶问:指噩耗。暗里:暗中,指秘密。) 闽关趼足为谁行(闽关:福建关口。趼足:形容长途跋涉。) 踏穿岭表三山近(岭表:岭的外面。三山:即福建省的武夷山等名山。),望到天隅一柱倾(天隅:指福建的南部沿海地区一带。一柱:指武夷山中著名的天游峰,又名南天柱。)

沧海未能容信国(沧海:大海。信国:指南宋的抗金名将文天祥。),白头毕竟丧真卿(真卿:指北宋的抗金名将张世杰。丧:失去,这里指牺牲。)

同时义士吞声泣,不为门墙独惨情(同时:指和作者一样遭遇不幸的人。义士:有正义感的人士。吞声泣:不敢公开哭。门墙:比喻师门,这里指老师的家。)

【赏析】:

《哭峡江曾二云老师》是一首悼念爱国志士文天祥、张世杰的七言律诗。诗中表现了作者对这两位抗元英雄的无限敬仰之情和对他们壮烈牺牲的惋惜悲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与他们同仇敌忾、共同抗争的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全诗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敌人的强烈仇恨和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

第一句“凶问初传暗里惊”,诗人收到噩耗后感到十分震惊和不安。“凶问”指的是文天祥被元军杀害的消息。“暗里惊”说明这个消息来得太突然,让人措手不及。

第二句“闽关趼足为谁行”,诗人在得知噩耗时,为了寻找真相而跋山涉水,历尽艰辛。“闽关”指的是福建省关口,诗人为了查明真相不惜长途跋涉。“为谁行”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疑惑和不解,他不明白为什么要为了一个叛徒而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

第三句“踏穿岭表三山近”,诗人在追查真相的过程中,一路跋涉穿越了武夷山等名山,接近了元军的大本营。这句中的“穿”、“近”两个字形象地描绘了诗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决心和意志。

第四句“望到天隅一柱倾”,诗人终于找到了叛徒的藏身之地,目睹了他背叛祖国的罪行。这里的“一柱”指的是武夷山中的天游峰,它象征着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希望。诗人用“倾”字来形容叛徒的罪行之重,表达了对叛徒的愤怒之情。

第五至八句则是诗人对两位英雄的缅怀和哀悼。“沧海未能容信国”,诗人感叹祖国河山虽大却无法容纳忠诚的臣子。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和忧虑,以及对忠诚臣子的深深敬意。“白头毕竟丧真卿”,诗人感慨自己年华已逝,却未能见到忠臣的尸骨回归故土。这句中的“丧”字既表达了对忠臣牺牲的惋惜,也反映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悲凉。

第九句“同时义士吞声泣”,诗人想起了那些和自己在一样遭遇不幸的人们,他们默默承受着痛苦和煎熬,不敢公开哭泣。这句中的“吞声泣”描绘了这些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也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同情和理解。

第十句“不为门墙独惨情”,诗人感叹那些为国家捐躯的英雄们,他们的血泪没有流落在自己的家门口,而是默默地流淌在国家的命运之中。这句中的“为门墙”指的是为自己所在的门派或家族的利益考虑,而忘记了国家的利益。“独自惨情”则强调了这些英雄们的孤独和无奈,他们的牺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

整首诗以哀婉的语言抒发了诗人对两位英雄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追查过程和对叛徒的谴责,展现了自己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