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关何意再还闽,拟向千峰老此身。
幸有香台堪遁世,况多道伴可成邻!
岭云自去谁留客,巢鹤惊飞亦避人。
吾道既非应共弃,莫疑物态有疏亲!

诗句翻译及赏析

译文

出关何意再还闽,
拟向千峰老此身。
幸有香台堪遁世,
况多道伴可成邻!
岭云自去谁留客,
巢鹤惊飞亦避人。
吾道既非应共弃,
莫疑物态有疏亲!

注释

  • 【上天堂山访隐,主人不顾,作诗而去】:“上天堂山”指的是诗人前往福建的某个山中隐居地,“主人不顾”表明诗人对隐居者的态度,“作诗而去”表示诗人离去时留下了一首诗歌。
  • 【出关何意再还闽】:离开关口(可能是指某种困境或险境)后,为何再次回到福建。
  • 【拟向千峰老此身】:打算在群山之中度过余生。
  • 【幸有香台堪遁世】:幸运的是有一个可以隐居的地方,即香台。
  • 【况多道伴可成邻!】:还有那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成为邻居。
  • 【岭云自去谁留客】:山上的云雾自己飘去,谁还在挽留客人。
  • 【巢鹤惊飞亦避人】:巢中的鸟儿被惊起飞,也会避开人们。
  • 【吾道既非应共弃】:我的志向不是应该被丢弃的。
  • 【莫疑物态有疏亲】:不要怀疑万物都有其亲近和疏远之分。

赏析

这首诗是钱澄之在清初出关后又返回福建,并在那里拜访一位隐居者后所写下的诗歌。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独特理解与追求,以及对隐居者的深深敬意。

“出关何意再还闽”,诗人表达了自己离开关口后又返回的决心,这种反复的行为背后透露出诗人对于回归故土、寻找心灵的安宁之地的情感渴望。这种情感在第二句“拟向千峰老此身”中得到进一步的体现,诗人打算在群山之中度过余生,追求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方式。

诗人通过“幸有香台堪遁世”展现了他对隐居之地的向往之情。这里的“香台”象征着一个能够让人远离世俗纷扰、享受宁静与清净的地方,是诗人心目中的理想隐居之所。而“况多道伴可成邻”则表达了他对与志同道合之人共处一地,相互支持、共同成长的美好愿景。

最后两句“岭云自去谁留客”,以及“巢鹤惊飞亦避人”,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在这里,诗人不再是那个执着于功名利禄的人,而是变成了一个愿意融入自然、享受宁静生活的隐士。他不再担忧被外界打扰,也不再在意他人的评价,只是简单地享受着这份来自内心深处的自由与宁静。

这首诗通过对隐居环境的描绘以及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传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即不被世俗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学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