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生忠烈后,供奉意全违。
蛮峒家难问,虔州骨未归!
母妻衣信断,亲故荐书稀。
视草聊承乏,何必入禁闱!
【注释】
①姚生忠烈后:姚氏是唐末忠烈王李嗣源的后代,所以称姚为“子”。
②供奉意全违:指姚在朝廷当官,却违背了做官的本心。
③蛮峒家难问:指蛮人(南诏)部落中家难的情况不知道。
④虔州骨未归:虔州是今江西省南部,这里用虔州作借代,说姚氏的尸首还没找到。
⑤母妻衣信断:指姚氏的母亲和妻子因战乱而音信断绝。
⑥亲故荐书稀:指亲友们的书信很少。
⑦视草聊承乏:指自己只能勉强应付一下。
⑧入禁闱:进入皇宫当官,即入仕。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赠与姚以式待诏之作。诗中既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又流露出自己的无奈与苦衷。
首联“姚生忠烈后,供奉意全违”,起笔突兀,直陈事实,点明姚某的身份,交代出题意;“供奉”一词,说明他已入朝当官,但内心并不乐意,与“意全违”相呼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理解。此诗所写之姚某并非一般人物,他是唐末忠烈王李嗣源的后裔。据《资治通鉴》记载:李嗣源曾被封为梁王,后来被契丹俘虏,其子李从珂投降于契丹,被赐姓耶律氏。李从珂的儿子李重荣,曾杀契丹使者,并率兵收复失地。后来李从珂又被契丹所擒,押往上京,改姓朱氏。后来李重荣被杀,李从珂又回到洛阳,改名为绍祥,娶妻王氏,生三子:绍祚、绍熙、绍远。其中姚某就是李从珂之子李继岌,字世宗,唐末时为节度使,后来投降于南唐,被南唐主封为陇西郡王。由于当时南唐主朱令珪年幼,国事由其弟徐温掌管。徐温见李继岌相貌不凡,便收他为义子,教他读书作文,让他参与政事,因此李继岌得以入朝当官。
颔联“蛮峒家难问,虔州骨未归”,紧承上句而来,写姚某身处蛮荒之地,身陷绝境,生死未卜,不知能否平安归来。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所在,也是诗人最感痛心的一幕。颈联“母妻衣信断,亲故荐书稀”,进一步渲染了这一悲凉场面:姚某的妻子儿女已经不知去向,家中亲人的书信越来越少,连亲友们也渐渐疏远了他。
尾联“视草聊承乏,何必入禁闱!”更是直抒胸臆,表明自己的苦衷:我不过是一个临时担任起草文书的小官而已,实在没有必要再入朝做官了。这里的“视草”是指起草文书一类工作,“入禁闱”是指进入朝廷做官。此联是全诗的结语,它表明了诗人不愿做官的缘由:既然姚某已经做了大官,那么诗人就应该安心从事文学创作,不必再去朝廷当官了。
此诗通过对姚某的遭遇描写,抒发了诗人对于朋友的关心以及自己的苦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