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日埋荒雾,严关已放晨。
行随磨镜客,吟逐讽诗人。
堠草才经火,岩花误作春。
香灯明半岭,争拜五通神。
【注释】
同:与,和。韦剑威、徐钦玉:诗人的朋友。仙霞关:古关名,在今福建浦城县境内。甲申乙酉:指元朝至正四年(1344)正月。海日埋荒雾:大海的日出被厚厚的云雾遮住。严关已放晨:天刚破晓时,关上已经打开了。行随磨镜客:行走的人就像磨光了镜子一样。磨镜客,形容行者匆匆,如行路之人在日光下磨光了脸面。吟逐讽诗人:诗人吟诵着诗篇。岩花误作春:岩石上的花朵误以为春天到了。香灯明半岭:山上的寺庙里点着的灯光照亮了半个山岭。五通神:传说中佛教的五大护法之一,即金天王。
【赏析】
这首七律是作者在元朝末年,随朋友从福建经仙霞关赴江西途中所作。诗中描绘了旅途中的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情。
“海日埋荒雾,严关已放晨。”首联写海上日出时天色昏暗,云雾迷漫;而当早晨到来时,天边渐渐露出曙光。“海日”与“荒雾”相对,“严关”与“放晨”相呼应,表现了时间的推移和景物的变化;“埋”与“放”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了黎明时分景象的巨大变化。
颔联:“行随磨镜客,吟逐讽诗人。”这两句描绘了旅途上的情景。诗人走在路上,就像磨光了镜子一样匆匆忙忙;他吟诵的诗句,则像是受到文人墨客的启发而创作出来的佳作。“磨镜客”比喻行人匆忙,“讽诗人”比喻诗人吟诵诗句。
“堠草才经火,岩花误作春。”颈联描绘了旅途中所见的景象。“堠草”是指路边的草,经过火灾后重新生长出来;“岩花”是指在岩石上生长的花,却误以为春天来了。这两句诗以生动的细节描写来表达旅途中的艰苦和对自然的感悟。
尾联:“香灯明半岭,争拜五通神。”尾联描绘了山上寺庙里的夜景。寺庙中的香火照亮了半个山岭;人们争相向佛教的五大护法之一——五通神祈祷,祈求平安吉祥。这两句诗以寺庙的夜景为背景,展现了人们对神灵的虔诚和对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景色和人情世态,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情。诗中运用了许多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磨镜客”、“岩花”、“五通神”等,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诗人也通过对旅途中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