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遗我鲁国之宝镜,远自燕都寄谯邑。
慇勤预恐到时久,封外兼将锦为袭。
夜来梦君在君侧,朝得君书长叹息。
开缄寒雪洒衣袂,入手秋蟾照颜色。
背间篆刻无人识,鸟迹鳞皴土花蚀。
依稀尚有双盘龙,似我于君连羽翼。
当年与君游帝乡,岂意今者遥相望。
摩挲明镜览愁发,坐惊骚屑生秋霜。
此时憔悴君不见,作诗寄君空断肠。

酬刘希尹赠古镜歌

故人遗我鲁国之宝镜,远自燕都寄谯邑。慇勤预恐到时久,封外兼将锦为袭。夜来梦君在君侧,朝得君书长叹息。开缄寒雪洒衣袂,入手秋蟾照颜色。背间篆刻无人识,鸟迹鳞皴土花蚀。依稀尚有双盘龙,似我于君连羽翼。当年与君游帝乡,岂意今者遥相望。摩挲明镜览愁发,坐惊骚屑生秋霜。此时憔悴君不见,作诗寄君空断肠。

注释:

故人:指刘希尹。鲁国:古代地名,战国时期属于齐国。这里泛指北方地区。燕都:燕国都城。谯(qiáo)邑:古地名,今属安徽省亳州市。

慇勤:殷切、恳切的意思。预恐:恐怕。

封:包裹。兼将:连同。锦为袭:用丝织物做成的袋子装好。

夜来:夜里。君侧:你身边。

朝:早晨。长叹息:不停地叹气。

开缄:打开包裹。寒雪:冷雪。洒衣袂:落在衣服上。

入手:接触皮肤。秋蟾:即秋月,指月亮。照颜色:映照着颜色。

背间:镜子背面。篆刻:古代铜器或碑石上的刻文,这里指镜背面的文字。鸟迹:鸟爪印和蛇皮印之类的图案,比喻文字。鳞皴:鱼鳞状的纹理,这里比喻字迹。土花:土壤的花纹,比喻锈迹。

依稀:隐约不清。盘龙:指镜子背面的纹饰,这里借指“双盘龙”图案。

当年:从前。相望:相互望见。遥相望:彼此相隔很远地相互望见。

摩挲:抚摸。明镜:明亮的镜子。览愁发:看着自己忧愁的头发。

坐惊:因震惊而感到吃惊。骚屑:秋天萧瑟的声音,这里形容风吹落叶的声音。生秋霜:好像生出了秋天的霜。

此时:这时。憔悴:形容脸色消瘦难看,这里指身体瘦弱。君不见:你没有看到吗?

作诗:写诗。寄君:给你寄诗。空断肠:白白地让人伤心难过。

赏析:

这是一首赠答诗。诗人把对朋友的深厚友谊和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之情,通过描写赠与收诗这一动作过程,形象而委婉地表达出来。

全诗可分为三段。首段是第一句至第八句,主要写赠与之事。诗人把赠给刘希尹的古镜比作珍贵的宝物,说它远自北方燕国都城,千里迢迢来到谯县。他十分殷勤地担心,等到收到镜子时,时间已经很长了,于是用丝织品把它裹起来,又加上锦缎作为套子,以免损伤它的光泽。当夜梦见刘希尹就在自己身边,醒来后却收到刘希尹的来信而长叹息不已。信中说,打开镜匣,冷风如雪,扑面而来;打开匣盖,月光射入,照见里面映出自己的容颜,但脸上却有一层薄薄的秋色,仿佛生了病一般。匣子背面的铭文也被人认不出来了,上面还有鸟形的印记和鱼鳞般的图纹,以及锈迹斑斑的图案,这些都是古人用来装饰铜器的,现在却被锈蚀得面目全非了。这些痕迹虽然模糊,但仍能让人想起往日与朋友同游帝京的欢乐时光,如今却只能在梦里相见,真是令人感慨万端啊!

第二段是第九句至第十五句,主要写读诗之事。诗人从梦中惊醒过来,拿起镜子仔细一看,不禁触景生情,感叹起自己的衰老和憔悴来。此时,他看到镜子中的自己,鬓角已斑白如秋霜,面容憔悴不堪。他一边看一边想,如果这首诗能寄给刘希尹,那该有多好啊!然而,当他想到这首诗只能寄托在镜子里时,心中不禁一阵惆怅,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

第三段是第十六句至第二十二句,主要写怀友之情。诗人在读罢刘希尹的来信后,不禁想起了他们曾经一起在帝京游玩的美好时光,那时他们多么快乐啊!如今,他们虽然分别在遥远的两地,但却可以通过这面古镜互相思念对方。每当看到这面古老的镜子时,他的眼中总是充满了怀念之情。他常常摩挲着这面古镜,凝视着自己的愁容,直到坐立不安,好像秋风中飘荡着的落叶声都让他心惊胆战,好像秋天的寒气已经渗透进他的肌肤,使他感到阵阵凉意似的。此时,他的身体已经十分虚弱,但他仍然坚持要写下这首诗送给刘希尹,因为他相信刘希尹能够理解他的心意。

这首诗以送别和思念为主题,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比喻手法,将送别和思念的情景描绘得生动感人。诗中的主人公通过描写赠与、读诗和怀友等动作过程,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逝去时光的留恋之情。诗中的语言优美流畅,意境深远含蓄,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回味空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