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条暮秋日,三径有黄花。
不借东风力,宜栽处士家。
侵陵任霜露,汨没尽泥沙。
自恃真坚性,悠悠阅岁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赏析诗歌的基本要求。在分析时要结合诗句的意思和写作背景,从主题、手法、语言等角度去综合分析。

“萧条暮秋日,三径有黄花”:意思是说菊花生长于萧瑟的深秋,独自开放在荒芜的田间小路上。

“不借东风力,宜栽处士家”:意思是说菊花不需要借助东风才能绽放,它适合种在隐居之处的人家。

“侵陵任霜露,汨没尽泥沙”:意思是说菊花在寒霜的欺凌下依然盛开,即使淹没在泥沙之中也能挺立不倒。

“自恃真坚性,悠悠阅岁华”:意思是说菊花相信自己的坚韧本性,年复一年地欣赏着自己的美丽。

赏析:

首联点明时节,写菊花傲骨。“萧条”,即寂寞冷落,这里指深秋季节;“三径”,泛指乡野小路。两句以简洁的语言写出了菊花生长的环境。“黄花”,即菊花。菊之花大且艳丽,常被诗人用来象征高洁品格。“萧条”二字,既写出了菊花所处的环境,又为后文的“处士”“黄花”埋下伏笔。

颔联写菊花不畏严寒,顽强生存的特点。菊花不怕秋风凛冽,不怕严霜侵袭,它那不畏严寒、顽强生存的高贵品质,正是诗人想要赞颂的。“三径”指偏僻而幽静的小道,“黄花”即菊花。此句意谓:菊花不用借东风之力便能绽放。这里的“处士”,指的是隐逸的知识分子。他们清贫自守,不求名利,生活简朴,与世无争。“宜栽处士家”,表明菊花生长在隐居之地是最适合不过的。“东风”,春风的别称。此处比喻温暖的阳光或风的力量。“宜”字,写出了菊花的生长习性。

颈联描绘菊花的坚强性格。菊花在严寒中依然能绽放,即便被泥沙埋没也不放弃自己的本色,这种坚强的精神令人敬佩。“侵陵”是凌驾于……之上,“汨没”,沉没、淹没。两句诗的意思是:菊花在寒霜的凌驾下依然傲然开放,即使被泥沙掩埋也绝不低头。这两句运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表现菊花不畏强暴、刚直不屈的品质。

尾联写菊花自我欣赏,自我欣赏是因为它拥有坚贞不屈的品质。“悠悠”,漫长的样子。“阅岁华”,经过岁月的洗礼。“悠悠”,形容菊花历经时间的沧桑,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立的芬芳和气质。诗人以“自恃”、“阅岁华”两个词,赞美菊花具有坚定的信念,即使在岁月变迁中也从不失去自我。

这首诗通过对菊花的赞美,表现出作者对坚守节操、不随波逐流的处士的钦佩之情。全诗意境优美、情感真切,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

【答案】

菊花

萧条暮秋日,三径有黄花。

不借东风力,宜栽处士家。

侵陵任霜露,汨没尽泥沙。

自恃真坚性,悠悠阅岁华。

译文

萧条的深秋里,三间简陋的屋舍旁长满了菊花。

菊花不需东风的吹拂就能开放,它适合种在隐居之处的人家。

菊花在寒霜的欺凌下依然盛开,即使淹没在泥沙之中也能挺立不倒。

菊花相信自己的坚韧本性,年复一年地欣赏着自己的美丽。

赏析

这是一首咏菊的名篇。前四句写菊花生长的环境以及傲雪凌霜的品性和清丽的风姿。“黄花”一词,不仅概括了菊花的颜色、形态特征,更蕴含了诗人对菊花高洁、坚贞品格的评价;“萧条”二字,既写出了菊花所处的环境,又为后文的“处士”“黄花”埋下伏笔。

中间两联通过写菊花不畏严寒,顽强生存的特点,表现菊花的坚贞不屈的性格,并进一步赞颂了菊花的高贵品质。“不借”二字写出了菊花的生长习性,表明菊花生长在隐居之地是最适合不过的。“侵陵”意谓:菊花在寒霜的凌驾下依然傲然开放,即使被泥沙掩埋也绝不低头。这两句运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表现菊花不畏强暴、刚直不屈的品质。

最后一句写菊花自我欣赏,自我欣赏是因为它拥有坚贞不屈的品质。“悠悠”意谓:经历了岁月的变迁,菊花依然保持着自己独立的芬芳和气质。诗人以“自恃”、“阅岁华”两个词,赞美菊花具有坚定的信念,即使在岁月变迁中也从不失去自我。

这首诗通过对菊花的赞美,表现出作者对坚守节操、不随波逐流的处士的钦佩之情。全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