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来与客游山前,地幽便觉人境偏。
路入青林几萦曲,浓阴不断风泠然。
㶁㶁清泉来远谷,绀色寒声莹心目。
石梁急泻跳明珠,草岸平流浸青绿。
北行更欲寻泉源,山门蓄雾势吐吞。
两峰秀出半空里,锦屏屹立当中尊。
复憩山□小琳馆,洞户云扃殊宛转。
袖拂尘埃读古碑,茶馀苦乏青精饭。
归来白日天未中,回头尚爱千云峰。
更待秋初稍凉冷,还登绝顶窥鸿蒙。
【注释】
西硙行:即西硙诗。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描写了作者在西山游玩时所见的景致和感受。
偶来:偶然而来;偶尔造访。
地幽:指山间僻静的地方。
人境偏:指人间的尘嚣与喧嚣都被山中的幽静所隔离。
萦曲:曲折蜿蜒。
清泉:指清澈见底的小溪。
绀色:深青色。
寒声:冷冽的声音。
石梁急泻:形容石桥流水飞泻如珠玉跳跃。跳明珠:比喻石桥上水流激荡的景象。
草岸平流:形容小溪两岸长满青草,河水平静流淌。
北行:向北行走。
寻泉源:寻找泉水的来源。
蓄雾:聚集雾气。势吐吞:形容云雾缭绕、变幻莫测的景象。
两峰秀出:形容两座山峰秀丽挺拔。半空里:指山峰高耸入云,位于半空中。
锦屏:精美的屏风。屹立当中尊:形容屏风高耸在中间,如同尊者。
复憩:再次休息。琳馆:美丽的宫殿。这里指山中的亭台楼阁。
洞户:指山中小洞的门户,也形容山中的洞穴。云扃:形容山洞中云雾缭绕,宛如关闭的门户。宛转:形容山洞中回廊曲折,令人感觉美妙而神秘。
袖拂尘埃:形容手拂去衣袖上的尘埃,表示自己对环境的洁净和清新的追求。读古碑:指在山中游览时,看到古老的石碑,便停下来阅读其中的内容。青精饭:一种用青草制成的美味佳肴,这里可能是一种山中特有的食品。
归来:回到住处后。天未中:太阳还没落山。
回头尚爱千云峰:意思是虽然已经离开,但对山上的景色仍依依不舍,喜爱不已。千云峰:形容山峰高耸,云雾缭绕,仿佛有千座山峰。
更待秋初稍凉冷:意思是期待秋天到来,天气凉爽时再来观赏这座山,更加美丽动人。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歌,通过描绘山水之美和旅途之趣,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全篇以“西硙行”为题,从游山前开始,到游山归途结束,依次展现了游山过程中的自然风光和感受。
首句“偶来与客游山前”,点明了此次出游的目的和原因。诗人与朋友偶然来到山前游玩,这既是一种偶然的机会,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次句“地幽便觉人境偏”,进一步描绘了游山前的自然环境。山间的幽静让人感到远离了尘世的喧嚣,身处其中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宁静美好的感受,也为接下来的描写做了铺垫。
接下来的句子描述了游山途中的风景,如“路入青林几萦曲”描绘了山路曲折蜿蜒的景象,“浓阴不断风泠然”则写出了山中树木茂盛、阳光透过树荫形成一片片阴影的情景,给人一种清凉宜人的感觉。
第三句“㶁㶁清泉来远谷”,用声音描绘了远处山谷中传来的清脆泉声,如同悦耳的音乐一般,让人心旷神怡。接着的“绀色寒声莹心目”,则是形容泉水清澈见底,颜色深沉如宝石般晶莹剔透,同时发出寒冷的声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四句“石梁急泻跳明珠”,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石桥上流水飞溅如同珍珠般跳跃的情景,生动地展现了水的力量和美。而“草岸平流浸青绿”,则描绘了小溪两岸长满了青草,河水平静流淌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第五句“北行更欲寻泉源”,表达了继续向前探寻泉水源头的愿望。而“山门蓄雾势吐吞”,则描述了山门周围弥漫着云雾,时而消散时而聚拢,如同一位神秘的守护者。
第六句“两峰秀出半空里”,形容两座山峰秀丽挺拔,犹如两位仙子矗立在半天空中,展现出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而“锦屏屹立当中尊”,则是形容屏风高耸在中间,如同尊贵的君主一样,给人以庄重威严的感觉。
第七句“复憩山□小琳馆”,描绘了在山林间小亭子内休息的场景,这里的“□”应为“亭”,意味着诗人在亭子里歇息,欣赏周围的美景。而“洞户云扃殊宛转”,则形容山洞中的门户宛如关闭的窗户,让人感觉神秘而美妙,宛转曲折的回廊令人陶醉不已。
第八句“袖拂尘埃读古碑”,表达了诗人在山林间游览时,随手拂去衣袖上的尘埃,坐下来阅读古碑上的文字。这里的古碑应该是指山上保存的历史文物或遗迹,诗人通过对它们的研究与解读,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韵味。而“茶馀苦乏青精饭”,则是诗人在品茶之余,享受着青精饭带来的满足感,这种简单的美食也成为了旅途中的一种乐趣。
最后两句“归来白日天未中,回头尚爱千云峰”,是全诗的总结。诗人回到了住处之后,回想起在山中的经历,心中仍然对那千云峰充满了喜爱之情。这不仅是因为景色美丽,更是因为这次旅行让诗人更加亲近自然,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语言描绘了游山过程中的自然风光和感受,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魅力。同时,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对感受的表达,传递出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那份宁静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