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渚秋容暖①,江城野色华②。
楼台凌汉起③,雉堞带山斜④。
黄鹤空遗迹,仙翁已泛槎。
凭阑正愁绝,那忍听城笳⑤。
①鄂渚:地名,指湖北黄石镇。
②野色华:形容江边田野景色如花般鲜艳。
③凌汉起:登上高处。
④雉堞(zhìdié):古代城上防御敌人入侵的矮墙。带山斜:指城墙依山而建。
⑤那忍听城笳(shā):不忍心听城中传来的笛声。
【译文】
登上黄鹤楼
鄂渚秋色暖洋洋,江城郊野景色美。
高楼耸立凌霄汉,雉堞蜿蜒傍山峦。
黄鹤一去不复返,神仙已经乘木筏。
凭栏远眺正伤怀,哪能忍受听鼓乐。
赏析:
《登黄鹤楼》是唐朝诗人崔颢的作品。崔颢,唐代著名诗人,汴州人,李白、杜甫都曾师事之。他的诗作题材广泛,风格雄浑豪放,与李白并称“李杜”,与刘长卿、卢照邻等共列“大历十才子”。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佳品之一。
首联“鄂渚秋容暖,江城野色华”两句,写景明丽,色彩绚丽,为全诗定下了基调。鄂州地处长江中游,位于湖北省东南部,这里地处南方,秋天气候温暖,故说“鄂渚秋容暖”;鄂州的江城四周,地势开阔,视野宽广,远处原野上的花草树木,近处的江堤湖塘,一片绿意盎然,故说“江城野色华”。这两句诗不仅点明了地点,还写出了季节和天气,为后文描写黄鹤楼及诗人登楼所触所感作了铺垫。
颔联“楼台凌汉起,雉堞带山斜”两句,进一步描绘出黄鹤楼的雄伟气势。“楼台凌汉起”说的是黄鹤楼高耸入云,直插云端;“雉堞带山斜”说的是黄鹤楼上有层层的箭楼,它们沿着山坡斜斜地延伸下去。这两句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外观特征,又表现出了诗人在登临黄鹤楼时那种心旷神怡、得意扬扬的心情。
过片后四句“黄鹤空遗迹,仙翁已泛槎。凭阑正愁绝,那忍听城笳”则转而写诗人在黄鹤楼上所见所闻所感。诗人站在黄鹤楼上,眼前只有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再往上看,只见一只小船正在水中荡漾。此时诗人不禁想起了当年那位驾着黄鹤直上云天的仙人子陵。如今,子陵早已乘船离去,只剩下这座空荡荡的黄鹤楼。诗人触景生情,想到自己年老多病,也像仙人一样离开了故乡,心中不禁一阵伤感。这时,诗人耳边又响起了阵阵悠扬的笛声,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禁不住泪流满面。最后一句“那忍听城笳”,更是把诗人的愁绪推向高潮。这里的“笳”指的是军号的声音,也就是战鼓声。诗人用一个“忍”字来表达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自己在异乡飘泊的悲凉之感。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登黄鹤楼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短暂易逝的感慨。诗人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整首诗富有韵律美和意境美。同时,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场景之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