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头拥暮烟,白云深处倍堪怜②。
双江送浪波光涌,万井浮空塔影悬③。
芳草千秋鹦鹉赋④,落梅五月鹧鸪天⑤。
浮沉漫问人间世,回首西风独扣舷。
【解析】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此题考核概括内容要点,分析形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歌的主题一般能从诗句中分析出来,可以从诗歌的内容、结构、手法等入手,注意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进行概括,如本题要求考生赏析,则要从“有感”的角度分析。
【注释】
①江晓望黄鹤楼用故相张太岳先生旧韵有感:江边早晨望着黄鹤楼,吟诵了张太岳先生的《过黄鹤楼》。
②拥暮烟:指黄鹤楼周围笼罩着烟雾。
③双江送浪波光涌:两条江水波光粼粼,滚滚东流。
④鹦鹉赋:《鹦鹉赋》是东汉文学家祢衡所作的一篇赋文,借鹦鹉以讽世。
⑤五月鹧鸪天:《鹧鸪天》,词牌名。又名《点绛唇·咏梅》《秋蕊香·咏红叶》《醉蓬莱·咏雪》等。
【译文】
黄鹤楼头笼罩着暮色的烟雾,白云深处显得更令人怜爱。
两条江水波光粼粼,滚滚东流,塔影倒映在万井之上空。
千古长草上鹦鹉的羽毛,落梅时节鹧鸪的啼声。
世间浮沉之事让人迷茫,回望西风中独自扣舷而唱。
【赏析】
首联写登临黄鹤楼的所见。诗人由“故相”的身份转入“过客”的角色,面对眼前景色,自然生出许多感慨,于是便有了颔联“拥暮烟”“倍堪怜”。“拥暮烟”三字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及时间特点,也暗含诗人的心境。“倍堪怜”三字则是诗人对眼前的景物所产生的感情。这两句写景,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浑然无迹。
颈联写江边所见。江边的景色是“芳草”,是“春色”。而“鹦鹉赋”,则是南朝梁代才子江淹的作品。《鹦鹉赋》描写鹦鹉学舌的本领,但最后却因说人语被处死的故事。这里借“鹦鹉赋”来比喻自己的命运,暗示自己的遭遇与鹦鹉一样可悲,所以这两句是运用典故来含蓄地表现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对黑暗社会的憎恨之情。
尾联写诗人面对茫茫人世所感受到的虚无之感,并以此作结,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有感”,是这首诗的主题所在。诗人由“有感”生发出许多感慨,于是便有了颔联“拥暮烟”“倍堪怜”。“拥暮烟”三字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及时间特点,也暗含诗人的心境。“倍堪怜”三字则是诗人对眼前的景物所产生的感情。这两句写景,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浑然无迹。
尾联“浮沉漫问人间世,回首西风独扣舷”,诗人面对茫茫人世,不禁发出了人生的感慨。诗人以“西风”自喻,表示自己虽身处乱世,但仍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以“叩舷”自比,表明自己虽身陷困境,但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