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晋文翁郡,台崇卓笔峰。
炎荒金翡翠,秋宁玉芙蓉。
化俗知无策,覃恩赖九重。
登临惭竹使,题染别花封。
注释:
秩晋文翁郡,台崇卓笔峰。
晋文翁是汉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治理下的蜀地文化繁荣,人才辈出。这里的“秩”指的是官职,“晋文翁郡”即指晋文翁担任过的郡守职位。
台崇卓笔峰。
台,指的是高耸的山峰,这里比喻晋文翁的政绩像山峰一样高耸入云。卓笔峰,指的是山峰上的笔架石,寓意晋文翁的政绩如笔锋般锐利,能够书写出美好的篇章。
炎荒金翡翠,秋宁玉芙蓉。
炎荒,指的是炎热的荒原,这里暗喻晋文翁治理下的蜀地曾经遭受战乱之苦。金翡翠和玉芙蓉分别象征着高贵和美丽,这里借指晋文翁的政绩和才能。
化俗知无策,覃恩赖九重。
化俗,指的是改变民俗,使人民从野蛮落后走向文明开化。知,指的是知晓或理解。无策,指的是没有好的对策或办法。覃恩,指的是恩惠或恩典。赖九重,指的是依赖皇帝的庇护。这里的“九重”指的是皇帝的权力范围,表示晋文翁的政绩能够得到皇帝的认可和庇护。
登临惭竹使,题染别花封。
登临,指的是登上高处欣赏风景。惭,指的是羞愧或惭愧。竹使,指的是古代负责传递书信的人,这里借指晋文翁的使者。题染,指的是在书信上用笔墨书写内容,这里借指晋文翁的政绩被记载下来。别花封,指的是将书信封装起来,这里指书信将被送往远方。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峤的《朱华塔成三首》,其中第三首诗以晋文翁为题,赞颂了他在治理蜀地时所做出的伟大功绩。全诗以描绘晋文翁的政绩为主线,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位贤臣深深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