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入春来望不穷,登楼一笑楚天空。
隔江乱拥晴川树①,短鬓空余铁笛风②。
鹦鹉恨埋芳草绿③,阑干醉倚夕阳红。
不禁过眼多更变④,拟向沧浪学钓翁⑤。

【解析】

此诗写诗人登黄鹤楼眺望长江景色,感慨时光流逝、人事变迁。首联写“春望”,点出时令;颔联写“秋望”:颈联写“冬望”;尾联以景结情——在沧浪学钓翁。全诗结构完整,意境开阔。

【赏析】

首韵两句写诗人春日登临黄鹤楼远眺。“每入春来望不穷”,春天一到,登上了黄鹤楼,望着茫茫江天,总也看不完似的。一个“望”字把诗人那种无边无际的壮阔视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两句既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情怀,也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荒淫腐化。

颔联紧承首句,写诗人秋日登临黄鹤楼远眺。“隔江乱拥晴川树”,江面之上,晴空万里,阳光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江边的树木,倒映在江水里,显得分外清晰,而诗人则站在楼上远远望去,那江面上,那树丛中,似乎有无数只鸟儿在飞翔。“短鬓空余铁笛风”,这两句是说,诗人自己已经老了,头发也白了,但还留着一头黑发(“短”),依然吹奏起当年的铁笛(“铁笛”指笛子),听那风吹过的声音,仿佛是当年江上渔人的生活。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晚年仍怀有壮志难酬之感,也反映了他仍然怀念当年江上的渔人的乐观精神以及他们生活的乐趣。

颈联写诗人冬日登高远眺。“鹦鹉恨埋芳草绿”一句,从传说中引出鹦鹉洲,又回到眼前。“鹦鹉洲”又名“鹦鹉洲驿”,故址在今湖北武昌西南长江南岸。传说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吕蒙夺取荆州,孙权曾命其养好战马,并训练军士。后来刘备率兵攻取益州时,孙权派鲁肃前往拜见,诸葛亮用计将鲁肃擒获。于是鲁肃便请关羽为友,并将自己的坐骑借给关羽骑乘,关羽因感激鲁肃的知遇之恩,便赠给鲁肃一只珍贵的鹦鹉,作为纪念。后来,这只鹦鹉就埋在了芳草地上。“鹦鹉恨埋芳草绿”,诗人看到鹦鹉洲的芳草已经长得绿葱葱的了,不禁想起了那只珍贵的鹦鹉,它如今已埋没在那芳草之中了。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也表达了他对世事无常的感叹。

尾联写诗人黄昏时分登楼远眺。“阑干醉倚夕阳红”,诗人站在楼上凭栏远眺,看到太阳快要下山了,这时正好也是酒意正浓的时候,于是他索性靠在栏杆边,醉眼朦胧地欣赏着夕阳。“不禁过眼多更变”,诗人看着夕阳慢慢落下,心中不禁感慨万分,觉得眼前的一切都在不断变化,包括自己,也包括那些美好的过去和未来的希望。最后两句是说,既然一切变化如此之快,那么就不如到沧浪江上去学学那位钓鱼老翁吧!这里的“沧浪”就是今天的苏州市。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既然一切都在变化,那就不如到江上去学学那位老渔翁吧!

整首诗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自然流畅,意境开阔明丽,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