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色渐熹微,柝声听渐稀。
月潜销客袂,灯已失林扉。
竹外风翻冷,花间露欲晞。
巢乌栖未稳,先上女墙飞。
【注释】:
晓起:黎明起床。熹微:天色渐亮。柝声:更鼓声。客袂:客人的衣袖。林扉:树林的门。竹外:竹林外面。风翻冷:风声凄清。露欲晞:露水即将干涸。巢乌栖未稳,先上女墙飞:鸟巢尚未建稳,就先飞到城楼上。
【译文】:
天渐渐亮了,我起身准备出门;听那更鼓声也稀疏了,月色也已黯淡不明;月色已暗,我披衣出户;灯光已灭,我已进入山林小路;竹林里传来凄冷的风声,露水将要干涸;树上的鸟儿还未安家落宿,却已经飞上了城墙。
【赏析】:
此诗作于初秋,时值日短露寒之景。诗人早起出门,见晓色渐明、更鼓渐稀,月隐星沉,露湿衣襟,遂有思归之念。又见风翻竹外,露欲晞,知天气转凉。最后写登城楼观览所见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之情。全诗以“晓起”为线索,从早到晚,由近及远,描写了一幅宁静淡雅的山村晨曦图,表达了作者在国事忧患中的孤寂感和乡愁之情。
首联开门见山,写自己早起出门的情景:天渐渐亮了,我起床准备出门。听那更鼓声也稀疏了,月色也已黯淡不明。“熹微”指日光初升而天色将明,用一个“渐”字,表明时间的推移,写出时间是一天中较早的时刻。“柝声听渐稀”,更鼓声逐渐稀疏,可见时间是在更深一些时候。“月潜销客袂”,月亮已经落下,夜幕降临,诗人才披衣出门。“潜”字,说明月亮升起的时间很晚,诗人此时还穿着单薄的衣服。“月潜销客袂”两句写诗人清晨起来,披衣而出,但因天尚黑,故望不见月亮。“灯已失林扉”一句,承上启下,交代了诗人为何披衣而出的原因——因为夜色已深,无法看到月亮。这两句写得很简练自然,不费笔墨。诗人披衣出门的动作,看似寻常,实则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颔联写诗人出门后所见景色。“竹外风翻冷”,风吹过竹林,发出阵阵凄厉之声,诗人感到一阵冷意袭来。这时,诗人抬头看见露水快要干了。“欲晞”,是快要干的意思。“花间露欲晞”句,是说花间的露水也要干涸了,这是写景物变化,也是暗示着时光流逝。“欲”字,既表露水快干,又暗示露水虽快干却依然美丽。这两句写得很简练自然,不费笔墨。
颈联写诗人登上城楼所看到的景色。“巢乌栖未稳”,乌巢还没有筑好,就飞到了城楼上。这一句是化用了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曹操原诗是写他思念故乡的孤独心情,而诗人此处却是借来抒发自己的忧虑之情。“先上女墙飞”,这句的意思是说,乌鸦还没筑好巢穴就飞到了城楼上。诗人在这里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乌鸦比喻为诗人自己。“先上女墙飞”,既是写乌鸦,又是说自己。这两句写得很简练自然,不费笔墨。
尾联写诗人登城楼所见景色。“巢乌栖未稳,先上女墙飞”,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乌鸦比喻为自己。“先上女墙飞”一句,既写了乌鸦的习性,又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感。这两句写得很简练自然,不费笔墨。诗人在国事忧患中的孤寂感和乡愁之情,在这短短的四句诗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