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谁凿此门开,放出仙人去未回。
骑鹤空闻吹铁笛,乘鸾不见下瑶台。
至今石壁千寻上,犹有银河一派来。
只恐桃花流出洞,刘郎错认是天台。

【注释】

石门山:在浙江新昌,一名天台山。

当年:过去。

谁凿此门开:是谁凿开了这座石门?

仙人:这里指传说中的神仙。

去未回:离开这里没有回来。

乘鸾:乘着仙鸾,即骑着仙鸾飞升。

乘风:乘风而上升。

至今:到现在。

石壁千寻上:山上的石头有一千多丈高。

银河一派来:天上的银河从石壁流下来。

只恐桃花流出洞:只怕桃花从洞口流出了。

刘郎:传说中与桃花精相恋的人。

【赏析】
这是一首游赏记,写诗人于公元831年(唐宪宗元和六年)秋天游览天台山,所见所感。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和目的:“当时谁凿此门开,放出仙人去未回。”诗人是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早晨来到石门山的,他发现这扇门是人为凿开的,而且已经放走了许多仙人。“石门山”,又名“天台山”。唐代以前,有不少文人雅士都曾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诗篇,如谢灵运、孟浩然、李白等。诗人来到这里,自然会想起这些名人。但这里毕竟是人工雕琢出来的景点,与自然景观不同,所以诗人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当年谁凿此门开,放出仙人去未回。”这里的“仙人”,是指历史上曾经到过这里的名士高人;“放出”二字则表明他们早已离去,不再回来。诗人用“放出”一词,既表达了自己对于古代贤人的怀念之情,也透露出对那些未能留下姓名的无名游客的惋惜。
颔联两句,是说仙人骑上仙鹤,空闻铁笛声,又乘着祥云来到了天台山;可是到了天台山下的瑶台,却没有见到仙人的身影。这一联运用了虚写手法,通过想象,把读者引入一个神奇的世界。诗人在这里描写了仙人乘坐仙禽和祥云来天台山的情景,表现了仙人超凡入圣的气质。“吹铁笛”三字,不仅写出了仙禽鸣叫之声清脆悦耳,还表现出仙禽神异非凡的特点。
颈联两句写天台山的险峻和美丽:山顶上有千年不倒的巨石直插云端;山腰以下又有一条银光闪闪、宛如银河般的瀑布飞流而下。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意。诗人在这里赞美了天台山的奇伟秀丽,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尾联两句则是写诗人对桃花源的向往之情:桃花盛开时,流水潺潺,似乎连带着天上的银河也倾泻下来。诗人看到这样美妙的景象,不禁担心桃花会溢出洞口,让刘郎(指传说中的桃花精)误以为这里是天台山呢!这里的“桃花”指的是美丽的景色,并非真正的桃花。这两句既写出了诗人对天台山美景的赞叹,也表达了他对桃花源般美丽地方的向往之情。
这首《题天台石门》以议论为主,兼有抒情成分,写得气势豪迈、语言精炼、意境深远而又形象鲜明,堪称游记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