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昔诸孤仰母慈,萱花零落最堪悲。
衣中忍看缝时线,机上空馀断后丝。
千载松楸嗟已老,九原霜露不胜思。
悬知几度伤心处,正是乌啼月落时。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流谦的《伤母》。下面逐句解读:

诗句解析:

  1. 自昔诸孤仰母慈,萱花零落最堪悲。
  • “自昔”指自古以来,表达了一种时间上的久远感。
  • “诸孤”指的是众多的孩子或晚辈,这里强调了母亲对孩子们的养育之恩。
  • “仰母慈”表示孩子们都尊敬和感激母亲的养育之恩。
  • “萱花”是一种草本植物,常用于象征母亲,因为“萱草忘忧”,象征着母亲能带来安慰。
  • “零落”形容花朵凋零,用在这里比喻母亲的去世。
  • “堪悲”意味着悲伤到了极点,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去世的哀痛之情。
  1. 衣中忍看缝时线,机上空馀断后丝。
  • “衣中”指的是母亲的衣物之中,暗示了母亲生前的生活状况。
  • “缝时线”指的是缝纫时留下的针孔,形象地描绘了母亲在生前辛苦劳作的情景。
  • “空馀断后丝”意味着缝纫机上只剩下了最后的一缕线,象征着母亲留给子孙的遗产越来越少。
  1. 千载松楸嗟已老,九原霜露不胜思。
  • “千载”指的是千年的时光,强调时间的漫长。
  • “松楸”指的是用来埋葬死者的树木,这里借指墓地。
  • “嗟已老”表达了对墓地中已故亲人的哀悼,感叹生命的无常。
  • “九原”指的是墓地所在的地方,也指死后的世界。
  • “霜露不胜思”表示对逝者的思念难以承受。
  1. 悬知几度伤心处,正是乌啼月落时。
  • “悬知”意味着猜测或预料。
  • “伤心处”指的是令人伤心的地方或时刻。
  • “乌啼月落时”描绘了一个特定的场景,乌鸦的叫声和月亮落下的景象,增添了一份凄凉之感。

译文(直译,保留原文风格):
自古以来,我们这些孤儿们都很尊敬母亲的慈爱,但是萱花一落,我们的心中便充满了悲痛。
母亲的衣服里还留有当年她缝纫的痕迹,机器里只剩下最后一线缝纫线。
千年之后,墓地中的松树和楸树已经枯萎,九泉之下的寒露让人难以抑制思念之情。
我猜想,在那些让人伤心的地方,正是乌鸦啼叫月落的时刻。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悼念逝去母亲的诗作。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生前与身后的场景,诗人表达了对母亲无尽的怀念和悲痛。诗中使用了许多意象,如萱花、缝纫线、松楸、霜露等,都富有深厚的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整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含蓄,情感真挚而深沉,展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