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房五百架庐峰,凿谷开岩重复重。
挟策昔人依薜荔,登台此日宿芙蓉。
西来惯说庭前树,洛学能参寺里钟。
最爱山中杉桧古,月明窗外半虬龙。

【注释】

开先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读书台:位于开先寺内。僧房五百架庐峰:指开先寺的五百间僧房。“五百”是虚指,实际上只有五十间。“架”是搭建,“庐峰”即山。

“凿谷开岩”,指在山中凿洞开石,形成佛殿。“重复重”,指重叠的山峦,形容山峰重叠、连绵不断。“挟策昔人依薜荔”,指当年僧人依靠薜荔树搭成的小窝。“薛荔”,一种常绿藤本植物,其叶子长而尖,有刺。

“登台此日宿芙蓉”,指当年僧人登上山顶后,在此地休息时,看到满山芙蓉花盛开的景象。“芙蓉”,即荷花。“西来惯说庭前树”,指僧人从西域(古代对印度等地的称呼)来,习惯了庭院前的树木。“庭前树”指寺院内的参天古木。

“洛学能参寺里钟”,“洛学”即洛阳学派,是唐代著名的佛教学派。“寺里钟”,指寺院内敲钟的声音。“能参”,即能够领悟、理解。

“最爱山中杉桧古,月明窗外半虬龙”,指诗人最喜爱山上的松柏树,因为山上的松柏树生长得非常古老。“虬龙”,是一种形状像龙的蛇,此处指松柏树枝条弯曲的样子。“月明窗外半虬龙”,指夜晚月光照耀下,窗外的松柏树枝条弯曲如同一条条虬龙。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游览开先寺后所作,全诗共八句,每句五字,采用七言绝句的形式,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

第一句“开先寺读书台”,点明了诗人游览的地点和目的。第二句“僧房五百架庐峰”,形象地描绘了开先寺的建筑规模和壮丽景色。第三句“挟策昔人依薜荔”,借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古人的怀念之情。第四句“登台此日宿芙蓉”,展现了诗人攀登山顶、欣赏美景的情景。第五句“西来惯说庭前树”,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景物的眷恋之情。第六句“洛学能参寺里钟”,赞美了洛阳学派的学问。最后一句“最爱山中杉桧古,月明窗外半虬龙”抒发了诗人对山中松柏的热爱之情。

整首诗以山水为背景,以人物情感为主线,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家乡、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