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若迢遥信马行,浓花随处笑风情。
英台仙去名犹在,清磬僧闲手自鸣。
晓认千峰春有迹,月明万簌夜无声。
石床细扣愣伽旨,怪底东方白易生。

兰若迢遥信马行,浓花随处笑风情。

英台仙去名犹在,清磬僧闲手自鸣。

晓认千峰春有迹,月明万簌夜无声。

石床细扣愣伽旨,怪底东方白易生。

注释:

  • 兰若:佛教用语,指佛寺或僧舍。
  • 迢遥:遥远,远的意思。
  • 笑风情:形容景色迷人,令人心情舒畅。
  • 英台仙去:指的是仙女下凡。
  • 楞伽:佛教经文之一。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东济川上的一位僧人的诗。诗人通过写自己对这位僧人的敬仰之情,表达了自己对佛法的信仰与追求。
    第一句“兰若迢遥信马行”,描述了自己行走在遥远的地方,如同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欣赏着周围的美景。这一句既描绘了景色的美妙,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愉悦。
    第二句“浓花随处笑风情”,进一步描绘了周围景色的美丽。这里的“浓花”可能是指盛开的花朵,而“笑风情”则表现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第三句“英台仙去名犹在”,则是对那位英台(即女仙)离去后留下的影响表示敬意。这里的“名犹在”既指英台留下的声誉还在,也暗示着她的影响力仍然存在。
    第四句“清磬僧闲手自鸣”,描述了一个宁静的场景。这里的“清磬”可能是指寺庙中敲的钟声,而“手自鸣”则表现出了僧侣们的生活状态。这里的描写既表现了寺院的宁静,也反映了诗人对僧侣们的理解和尊重。
    第五句“晓认千峰春有迹,月明万簌夜无声”,描绘了清晨和夜晚的不同景象。这里的“千峰”可能是指远处的山峦,而“万簌”则可能是指各种植物或动物的声音。这两联既表达了诗人观察自然的能力,也展示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
    最后一句“石床细扣愣伽旨,怪底东方白易生”,可能是诗人对某一经典或教义的解读或思考。这里的“石床”可能是指某种修行的地方,而“愣伽旨”则是指某种特定的教义或道理。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的思考深度,也展示了他对佛法的深入研究和理解。
    整首诗通过对景色、人物、哲理等方面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的追求和理解,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佛法的信仰和尊敬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