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事年来日渐非,营平故里一沾衣。
忽闻廊庙盈廷议,却忆将军振旅归。
北阙浮云迷望眼,西山烽火接郊畿。
何人再执屯田奏,见说三军正苦饥。
诗句释义与译文:
- 营平里 - 营平,古代地名,这里指代某个历史人物的故地。故里一沾衣:意味着这位历史人物在故里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以至于每次回望都不禁泪湿衣襟。
- 忽闻廊庙盈廷议 - 廊庙:古代指帝王的居所,此处泛指朝廷或政治中心。盈廷议:形容朝廷中充满了各种讨论和意见,可能是关于国家大事或者重大决策。
- 却忆将军振旅归 - 却忆:突然想起,回忆。振旅归:将军凯旋而归,这里指代一位军事将领的归来。
- 北阙浮云迷望眼 - 北阙:古代宫殿建筑北面的门楼,此处借指宫廷或政府。浮云迷望眼:描述云雾缭绕,遮蔽了视线,可能暗示朝堂上的纷争或不明朗的政治局势。
- 西山烽火接郊畿 - 西山:通常指的是靠近京城的西山,这里用来象征国家的边疆或重要地区。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这里可能指边境的战事或是紧急的警报。
- 何人再执屯田奏 - 屯田:指屯田制度,一种农业生产政策,旨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执奏:提出奏章或建议,这里可能是指有人再次提出了关于屯田政策的讨论或建议。
- 见说三军正苦饥 - 见说:被告知,听说。三军:泛指军队,这里特指前线的军队。正苦饥:正在经历严重的饥荒,形容军队因为缺乏食物而生活困苦。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历史人物在故里的经历以及他在朝廷中的遭遇。通过“边事年来日渐非”,诗人表达了对国事的关注和忧虑。接着通过“忽闻廊庙盈廷议”和“却忆将军振旅归”,反映了朝廷内部对于国家大事和军事行动的激烈讨论与反思。最后两句则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述——北阙的浮云、西山的烽火——来隐喻朝廷的纷争和政治的不稳定。诗的结尾处,诗人提到了“三军正苦饥”,揭示了军队在战争或饥荒中的困境,反映了诗人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整首诗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社会观察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境遇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