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萧瑟敝裘归,又见阳春蔼帝畿。
双剑龙蟠精久射,一鹏水激怒先飞。
相逢争羡翔云路,此去谁怜逐钓矶。
辇出上林承宴对,愿言玉树借相依。

【注释】

甲辰:指天宝五年(746)。下第:科举考试落选。留别:分别时依依不舍。家仲:你的哥哥。

归:回家。又:又见,再次见到。阳春:和煦温暖之春天。蔼帝畿:笼罩着帝王的京都。龙蟠精久射:形容剑法如龙蟠曲而精熟。水激怒先飞:比喻人志在千里,一展宏图。

翔云路:指仕途之路。逐钓矶:指隐居之地,意谓隐逸生活。辇出上林:指皇帝出游。承宴对:侍候天子。玉树:比喻贤德。借相依:相互依靠。

【赏析】

这是送别诗中比较少见的一个。诗人在天宝五年初登科第后,曾与李邕、严武等同赋《同赋得碧霄辞》诗,但不久即遭挫折。天宝六载(747)再登科第。此诗是作者在天禄二年(748)春送友人出京赴长安应试时写的一首留别诗,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同时也寄托了作者自己壮志未酬,功业无成的抑郁不平之感。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意境开阔,气势豪迈,情真意切,富有真情实感。

首联“几年萧瑟敝裘归,又见阳春蔼帝畿”。写诗人多年落魄归来,又看到国都的春光。“萧瑟”,萧条冷落;“敝裘”,破衣。这两句以“敝袍归”三字领起,用“又见阳春”四字点明时间,说明作者在失意之余,又逢佳节。“敝袍归”三字是诗人的自谦之语,也是对朋友的宽慰之词。“萧瑟”、“阳春”两相对照,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悲凉与苦闷。

颔联“双剑龙蟠精久射,一鹏水激怒先飞”。“双剑”喻指自己的才能和抱负。“龙蟠”喻指自己的才学深厚,“精久射”比喻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已经酝酿成熟很久了。“一鹏水激怒先飞”,意思是说,像大鹏鸟一样,一旦振翅高飞,就会先到达目的地。这两句是说,虽然自己有才能,但是不能施展抱负,就像龙没有腾飞的能力一样;虽然自己有远大的志向,却迟迟未能实现,就像那鹏鸟还没有飞到天上一样。这两句是说自己虽有抱负,但无法施展,只能暂时隐退。

颈联“相逢争羡翔云路,此去谁怜逐钓矶。”“竞”字写出了诗人与朋友们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他们彼此之间的情谊深厚,互相关心、互相照顾。“争羡翔云路”,意思是说,大家都羡慕那些像云彩一样自由翱翔的人。因为只有像云彩一样自由翱翔的人才能够不受任何阻碍地到达目的地。“此去谁怜逐钓矶”,“此”指的是作者自己,“逐钓矶”就是隐居山林的意思。意思是说,大家也都羡慕那些能够自由自在地隐居山林的人。因为只有这些人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这两句是说,大家都羡慕那些能够自由翱翔的人,也羡慕那些能够自由地享受隐居山林生活的人。这两句是说自己虽然没有能力施展抱负,但也有自己的选择和追求,那就是隐退山林,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尾联“辇出上林承宴对,愿言玉树借相依”。意思是说,皇帝出游的时候,他愿意陪伴在左右。这两句是说,自己虽然不能像大鹏一样展翅高飞,但却希望能够像玉树一样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这里的“玉树”指的是贤才。“借相依”,就是希望得到皇帝的信任和支持。这两句是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愿望,希望皇帝能够重视和赏识自己。

这首诗是送别诗中比较少见的一个。诗人在天宝五年初登科第后,曾与李邕、严武等同赋《同赋得碧霄辞》诗,但不久即遭挫折。天宝六载(746)再登科第。此诗是作者在天禄二年(748)春送友人出京赴长安应试时写的一首留别诗,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同时也寄托了作者自己壮志未酬,功业无成的抑郁不平之感。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意境开阔,气势豪迈,情真意切,富有真情实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