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室逢厓事可知,燕台犹梦整天欹。
黄冠不到江南路,长使遗民叹黍离。

崖山怀古六首 其二

宋室逢厓事可知,燕台犹梦整天欹。黄冠不到江南路,长使遗民叹黍离

宋朝末年,金兵南下,国家面临存亡危机。诗人在面对历史的沧桑巨变时,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厓山怀古六首·其二》。

诗的开头“宋室逢厓事可知,燕台犹梦整天欹”,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南宋灭亡的历史场景。宋室即宋朝的王室,而厓则是崖山的别称,这里指的是南宋的灭亡之地。诗人用“事可知”来形容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意味着这一切是显而易见、不可改变的。而“燕台犹梦整天欹”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反思,他在思考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国家是如何陷入如此绝境。

“黄冠不到江南路,长使遗民叹黍离”。这里的“黄冠”是指道士,他们通常不参与政治事务,而“江南路”则是当时的都城所在。诗人用“黄冠”与“遗民”相对,强调了道士的逃避和遗民的哀叹之间的对比。“长使遗民叹黍离”则直接点明了遗民们因国家的灭亡而感到的悲痛和失落。这里的“黍离”是一种悲愁的象征,代表着亡国之痛。

这首诗通过对南宋灭亡的历史场景的描绘和对遗民情感的表达,深刻地反映了历史变迁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和痛苦。诗人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描绘,也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深思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同时,这首诗还体现了诗人在面对历史时的感慨和无奈之情,以及他对国家未来的关注和期待。

《厓山怀古六首·其二》不仅是一首反映历史沧桑的诗作,更是一篇充满情感和思想的作品。它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和对遗民情感的表达,深刻地反映了历史变迁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和痛苦,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国家的深深关怀。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