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鸳瓦上乍凝霜,风送疏砧和漏长。
岁岁空教心力尽,此声传不到渔阳。

【注释】:

碧:青绿色。鸳瓦:瓦当。漏长:指漏壶中的水在滴下的过程中,声音很长,时间也较长。

岁岁:年复一年。渔阳:今河北蓟县一带。这里泛指边远荒凉之地。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诗。诗题中的“夏彝仲”是作者的好友,当时任兵部侍郎。这首诗是他在与友人夏彝仲同赋《八月十六夜月》时所作,因两人都是七绝高手,所以此诗也以七绝的形式出现。从内容上说,此诗是借咏史以抒发自己对国事的忧虑和感慨之情;从形式来说,它是采用五言律诗的形式来写。

全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字。

首联两句写景。前一句“碧鸳瓦上乍凝霜”,是说青绿色的琉璃瓦上映着初冬的霜花;后一句“风送疏砧和漏长”,是说风吹过屋檐,送来了稀疏的捣衣声,而那漏水声也随着夜幕的降临而变得悠长起来。诗人用简练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深秋夜景图。

颔联两句抒情。前一句“岁岁空教心力尽”,意思是说年复一年,白白地耗尽了心血;后一句“此声传不到渔阳”,意思是说这凄凉的砧声,传到遥远的渔阳(边塞),恐怕也没有人能听到了。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之情。

这首诗采用了五言律诗的形式。律诗要求平仄相间(押韵、句末有平仄),而此诗却打破了这一常规,没有押韵。这种不押韵的做法,使得此诗在音韵上显得更为自由奔放,也更富有韵味。

这首七绝写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诗人通过对秋夜砧声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和个人遭遇的忧虑之情,体现了诗人关心时局、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