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源之茔,萎木再荣。
千春枯槁,谓匪神功。
氓曰神哉,曷感而通。
鞠哉冢宰,树此感忠。
树此感忠,念祖无忘。
【注释】
- 感忠楼:在河南开封。
- 其三:即《登源之茔》诗的第三首,此诗作于元至正元年(1341),作者时年五十九岁。
- 登源之茔:指登源墓。
- 萎木再荣:枯萎的树木经过春天的滋润又重新茂盛起来。比喻人死而复生。
- 千春枯槁:一千年的枯槁。形容坟墓荒凉冷落。
- 谓匪神功:难道不是神灵之功?
- 氓曰神哉:老百姓说这是神灵啊。
- 曷感而通:怎么能感动而贯通呢?
- 鞠哉冢宰:多么尊贵啊!
- 树此感忠:树立这感忠碑。
- 念祖无忘:思念祖宗不能忘记。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登上开封感忠寺的感忠楼所作。诗人以“登源之茔,萎木再荣”起兴,点出坟地荒芜,草木不生。但经春风一吹,枯槁的树木又生机勃勃。由此引出对人生、世事的议论和感慨:世上万物都有枯荣,人也有生死,但死后却要永远长存。人死了还应该祭祀他,纪念他,使他的灵魂永远得到安慰。接着诗人进一步指出,人们之所以怀念先人的功绩,正是因为他们的功德深重,所以死后才值得祭拜。最后,诗人发出感慨,感叹自己已到了垂暮之年,而功名事业尚未有成,因此十分惆怅。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先人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