陟彼泉山,其山崇崇。
其崇曷以,坯土之丛。
坯土之受,坯土之积。
于千万仞,维以崇德。
崇德曷以,忠信其址。
谁学此山,子朱子礼。
诗句释义与赏析
探究诗中深意,体会文学之美
- 原文解读
- “陟彼泉山,其山崇崇。”
- “其崇曷以?坯土之丛。”
- “坯土之受,坯土之积。”
- “于千万仞,维以崇德。”
- “崇德曷以?忠信其址。”
- “谁学此山?子朱子礼。”
- 译文对照
- 登山观泉,山高耸立。
- 山之高为何?由土壤堆积而成。
- 土壤之接受,土壤之积累。
- 在无数高度上,以高德为依归。
- 高德为何?忠诚诚实为其基础。
- 谁能学习这山脉?子朱子礼。
- 注释说明
- “陟彼泉水,山高耸立”:指诗人登山观泉,对山的高度和形态进行观察和描述。
- “坯土之丛”、”坯土之受”、”坯土之积”:”坯土”是古代对土地的称呼,这里指的是山上堆积的土壤。”丛”、”受”、”积”分别描述了土壤堆积的过程和状态。
- “于千万仞”:指站在山的最高处,形容山的高远和雄伟。
- “维以崇德”:表示以高尚的道德为基础。
- “忠信其址”:强调以忠诚诚实作为行为的准则。
- “谁学此山?子朱子礼”:询问谁能学习这样的山脉,这里的“子朱”可能是指朱子,即朱熹,他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强调道德修养。“子礼”则暗示了对朱熹的一种尊敬或模仿。
- 鉴赏讨论
- “陟彼泉水,山高耸立”:通过登山来观察山的形态和高度,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 “坯土之丛”、”坯土之受”、”坯土之积”:通过描绘土壤的堆积过程,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影响。
- “于千万仞,维以崇德”: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以高尚的道德为基础,才能达到真正的崇高境界。
- “崇德曷以?忠信其址”:提出了道德修养的方式,即以忠诚诚实为基础。
- “谁学此山?子朱子礼”:询问谁能学习和理解这样的山水,暗示了对知识传承和文化传承的重视。
译文
陟彼泉水,其山崇崇。
其崇曷以,坯土之丛。
坯土之受,坯土之积。
于千万仞,维以崇德。
崇德曷以,忠信其址。
谁学此山,子朱子礼。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和感悟。同时,通过对道德修养的探讨,传达了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人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