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迁江博,高情见五坡。
旌忠立教地,仗义即条科。
春风皋席动,化雨杏坛过。
试问江头水,观澜谁独多。
【注释】
迁江:地名,在今江西。
闻道迁江博,高情见五岳;指吴孟奇的为人和学识。高情,高尚的情操。见五岳,意即有高尚的情操,志向远大。
旌忠立教地:树立忠义教育的场所。旌,通“旌”,表彰;立,建立。
仗义即条科:以正义为行动准则(即科举)。条科,指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
皋席:原指长着草的土座,此代指讲学之地。皋,通“皋”,长满草的高地。
化雨杏坛:比喻教育如同甘霖普降。杏坛,古代传授儒家经籍的地方。
观澜:观赏水面波澜。此处指观赏江水。
谁独多:指只有他一个人能领略到这种境界。谁,疑问词,表示反问。独,单独。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点题,写诗人听说吴孟奇要离开迁江,便写信劝他留下来。“立教”,指办学;“迁江”,地名,在今江西。“博”、“高”是赞扬吴孟奇学问渊博、品德高尚。次联点出吴孟奇要来立教的原因,是因为他立志要做忠孝节义的事,而要立志做忠孝节义的事,首先得在立教的地方学习。“忠孝节义”,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是吴孟奇所崇尚的。“仗义”,指讲求公道,主持正义。“即条科”,意即以“条科”行事,即用封建道德准则来约束自己,约束学生。三四句写吴孟奇来到立教之地以后,要在那里弘扬正气,培养人才,造福百姓。五六句写吴孟奇来到这里以后,对江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看到江水流过这里时泛起层层波纹,就想到自己在这里讲学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效果,所以不禁赞叹起来:“看这江水,波涛翻滚,真叫人高兴啊!”七八句写吴孟奇来到立教之地后,对江水产生的感情是复杂的。因为吴孟奇在这里讲学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效果,所以他看到江水滚滚东去,不禁想起自己的归乡之情,不禁感慨万千。“观澜”,指观看江水的波澜;“谁”是疑问语,用来加强语气。“独多”指他独自欣赏江水的景象。
这首诗从劝勉友人出发,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和对友人前途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