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蟠当日颂循良,月旦余风韵更长。
渤海重看龚氏治,淮阳复有郑公乡。
芳祠两地蘋蘩合,遗事千秋竹帛光。
食报流辉曾未艾,象贤今已在岩廊。

袁文谷尊人为渤海守州人祠之又以乡评祀于淮海

袁文谷,即袁可立,是明末的名将,曾官至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他在明朝灭亡后投降清朝,但后来在清初平定三藩时有功,官至两广总督。他因功被封为太子少保,赐谥“庄简”,故称袁文谷尊人。

渤海守州人祠:指位于今天津市静海县的“渤海王氏宗祠”。渤海王氏是明末著名的家族,其中以袁文谷为代表的人物在明朝灭亡后仍效忠清朝,成为清初的重要力量。因此,这里所说的“渤海守州人祠”实际上是指为袁文谷及其家族而建立的祠堂。

又以乡评祀于淮海:淮海,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历史上有“淮阳”之称。袁文谷在清朝初期曾任淮阳知府,因此这里的“淮海”指的是他的官职,即淮阳县。

朱蟠当日颂循良,月旦余风韵更长。

朱蟠,即朱国治,明末清初文学家。他曾在《明史》中为袁文谷等人作传,称赞他们的循良(正直)和节操。所谓“月旦余风”,意为这些赞美之言如同月亮一样明亮,流传久远。

渤海重看龚氏治,淮阳复有郑公乡。

龚氏,即龚鼎孳,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和学者,与袁文谷同为明朝遗民,曾在清朝初期担任过官职。这里的“渤海重看龚氏治”,意指袁文谷在清初担任了渤海郡(今天津蓟州区)的知府,相当于龚鼎孳当年的治所。

淮阳复有郑公乡,则是指清朝时期的淮阳地区再次出现了像郑玄这样的贤士。郑玄是东汉时期的经学家,以儒家经典研究著称,其家乡被后人称为“郑公乡”。

芳祠两地蘋蘩合,遗事千秋竹帛光。

芳祠,即美名的祠堂,这里泛指那些为历史名人而建的祠堂。蘋蘩是古代的一种植物,用来比喻忠贞不渝的品质;同时,蘋蘩也常用于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之情。

遗事千秋竹帛光,则是说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和事迹,就像竹子和丝绸织成的典籍一样被后人铭记。竹帛,古代用以书写的竹简和丝绸布帛,这里用来比喻书籍。

食报流辉曾未艾,象贤今已在岩廊。

食报,即受恩报答。流辉,指流传下来的光辉。这里表示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已经流传了很长时间,至今仍然照耀着后人。

象贤,即模仿贤者的意思。岩廊,指高大的殿堂,这里比喻高尚的品德和学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现在的一些效仿贤者的人也已经在高尚的地方接受教育和熏陶。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袁文谷、朱国治、龚鼎孳等历史人物的赞颂,展现了他们在明朝灭亡后依然忠诚于清朝的精神风貌。诗中运用典故和比喻手法,使诗句富有韵味和深度。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赞颂,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历史传承的尊重和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