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经当日共桥门,燕市重逢又别樽。
二十年光惊去毂,八千云路怅飞幡。
绛纱喜近枌榆社,明月长依苜蓿村。
一去故园芜没久,送君南望欲销魂。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执经当日共桥门,燕市重逢又别樽。”两句写送别时的情景,诗人回忆当年两人同在桥门学经的旧事,如今分别时又在酒筵上举杯相庆。“执经”即授业,“共桥门”即指在桥门学习的时候。“燕市重逢”即燕市相遇,指当年在燕市与友人重逢。“又别樽”即再次饯别。
“二十年光惊去毂,八千云路怅飞幡。”前句写岁月流逝,光阴荏苒,不觉已过了二十个春秋;后句写自己宦海浮沉,仕途坎坷,像飞鸟失却了旗帜一样,不知飘泊到什么地方去了。这里以比喻的手法抒发了诗人仕途坎坷,人生渺茫的感慨。
“绛纱喜近枌榆社,明月长依苜蓿村。”两句写诗人在故乡的生活。“绛纱”指红色的纱衣,古代男女有服丧之礼,用绛纱表示哀痛。“枌榆社”是地名,在今安徽六安一带。“明月长依苜蓿村”即月光照临苜蓿村,指诗人久居故土。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生活的怀念之情。
“一去故园芜没久,送君南望欲销魂。”诗人说自从离开家乡以来,已经有很长时间了,现在又要送别朋友,因此心中不免惆怅。“一去”指诗人离别京都长安,远赴福建建安。“故园”指诗人的故乡建阳。“芜没”即荒芜、残破。“欲销魂”形容悲伤到了极点。这两句写送别时的心情。诗人用“芜没”“欲销魂”两个词来表达内心的伤感和不舍之情。
赏析:
此诗作于乾道二年(1166)春,当时诗人在京城临安任太常博士,而其好友安云衢正在福安为官。诗人因送友至福安,写下这首诗。全诗通过送别友人的场景描写,抒写了自己仕途坎坷、人生渺茫的感慨。
【答案】
译文:
当年在桥门一起读书的时候,我们曾在燕市中相遇并举杯庆祝。
二十年过去了,光阴过得飞快,就像车轮上的辐条一样,不知不觉间已驶出车辕很远。
我像一只失去旗帜的飞鸟,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乡。
红纱帐被已经罩着,我仿佛回到了故乡的社庙里。
月光照亮了苜蓿村,我思念故乡的心情难以平静。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相别在福安,所以诗中也流露出对故乡的眷恋与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