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台一长啸,鹤惊云欲徙。
极目尽太虚,太虚正如洗。
光浮石骨寒,泳喷金沙起。
萧然见短碣,锥画逼籕史。
苍藓食断纹,古香从荒戺。
依稀闻铁笛,梅花落其里。
北下豁古洞,可有青泥髓。
【注释】涌月台:指月亮从云层中升起,月光照耀着台子。长啸:高声长叹。鹤惊:指月光照得鹤惊起,好像要飞走的样子。徙:移、动。极目:极尽目力远眺。太虚:宇宙、天空。洗:洗涤、洗净。浮石骨寒:石头被月光映得像有骨头般冷冽。泳喷:水中的波浪冲刷。金沙起:水波荡漾时溅起金色的沙子。萧然:形容清寂、幽静。短碣:短小的碑碣。籕史:古代的书卷。苍藓:青苔。断纹:残损的纹理。古香:指古雅的气息。荒戺:荒芜的山崖。铁笛:吹奏的笛声。梅花落其里:指在梅花林中听到笛声。北下豁古洞:向北下行至开阔的山洞中。可有青泥髓:是否有青泥般的精华或髓液。这里比喻洞中有丰富的资源,如同青泥中的精华。
【赏析】这首七言律诗,描写了作者登高望远的豪情逸兴和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全诗语言简练,意境高远,富有哲理意蕴。
一、首联“涌月台”三字点明了诗人登山的时间与地点,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诗人登上涌月台,情不自禁地发出了长啸。这一动作描绘出诗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同时也暗示了他对于大自然的深深敬畏。
二、颔联“鹤惊云欲徙”,通过写鹤惊飞的场景,进一步烘托出夜晚山间的寂静气氛。诗人站在高处俯瞰四周,发现天地之间仿佛只剩下一片浩渺的虚空。这种描述手法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更加深远而广阔,让人仿佛置身于无边无际的大千世界中。
三、颈联“光浮石骨寒,泳喷金沙起”两句则是对月光照射在大地上的描绘。诗人以细腻的语言勾勒出月光下的山水景象,既表现了月光的明亮,又渲染了夜色的寒冷。同时,还巧妙地运用了“浮”、“泳”、“喷”等动词,生动地展现了江水流动的景象。
四、尾联“萧然见短碣,锥画逼籕史”两句则是对古诗文化的赞美和颂扬。诗人通过对短碣和籕史的描绘,表达了对古人智慧和文化的崇敬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的决心。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又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它不仅是一首描写山水风光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