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耳峰头寺,游筇薄晚过。
鸟栖寒树遍,山入乱云多。
孤兴凭谁发,清宵起自歌。
来朝更何处,前路杳烟萝。
宿圆通寺
石耳峰头寺,游筇薄晚过。
鸟栖寒树遍,山入乱云多。
孤兴凭谁发,清宵起自歌。
来朝更何处,前路杳烟萝。
注释:
宿:住宿;宿圆通寺:在圆通寺住宿。圆通寺:位于今云南省大理市。
石耳峰头寺:指的是石耳峰上的寺庙。石耳峰:位于云南省大理市苍山十九峰之一,因山峰形状酷似石耳而得名。
游筇薄晚过:游玩时手持的竹制拐杖在傍晚时分穿过。筇:一种植物名,此处指拐杖。薄:轻轻。
鸟栖寒树遍:鸟儿栖息在寒冷的树上。栖:栖息。
山入乱云多:山峦被杂乱的云朵覆盖。入:进入。乱云:指云雾缭绕的景象。
孤兴凭谁发:孤独的情怀需要谁来抒发。兴:兴致、情感。
清宵起自歌:清夜中自己吟唱。宵:夜晚。
来朝更何处,前路杳烟萝:明天早晨又将去哪里?前方的道路又远又隐。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游历大理时所创作的一首纪实诗。诗中描绘了圆通寺的景色,以及作者在寺庙中的感受和思考。诗人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旅途的感慨和对未知未来的期待。
首联“石耳峰头寺,游筇薄晚过。”描写了石耳峰上的寺庙和诗人在傍晚时分走过的情景。石耳峰是苍山十九峰之一,以其奇特的岩石形状而闻名。寺庙则成为了诗人休憩和游览的地方。
第二联“鸟栖寒树遍,山入乱云多。”进一步描绘了寺庙周边的自然景观。鸟儿栖息在寒冷的树上,山峦被杂乱的云朵覆盖,形成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画面。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将自然景象与人的心境相联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感悟。
第三联“孤兴凭谁发,清宵起自歌。”诗人独自抒发心中的孤寂之情,并开始吟唱。孤兴可以理解为内心的孤独或寂寞,这是诗人在寺庙中的体验。清宵则是指夜晚,诗人选择在这个时间点进行吟唱。这两句诗展现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中与自己的对话,以及对生活哲理的思考。
第四联“来朝更何处,前路杳烟萝。”表示诗人对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来朝意味着明天早晨,前路则代表前方的路。杳烟萝则形容道路的模糊不清,给人以深远和遥远的感觉。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未来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的心情,同时也透露出他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和期待。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并通过诗人的内心独白展现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诗中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却通过平实的叙述展现了诗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