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得僧床半榻宽,漏深攲枕客怀安。
高秋鸿雁声何急,泽国鱼龙夜自寒。
双剑划开一杯水,扁舟只在两江干。
沧洲此际情何限,独听严城画角残。

【注释】:

汉上:汉水之滨。

萧寺:佛寺,这里代指僧人居所。

迟:晚,晚些时候才到。

分得:分到。

僧床:僧房内的床。

漏深:漏壶滴下的声音。

欹(yī)枕:斜靠着枕头。

鸿雁:大雁。

泽国:水中之地。

双剑划开一杯水:以双剑并举,象征用两把刀切开水杯。

沧洲:即沧浪,此处借指作者的家乡洞庭湖。

严城:古城。画角:古代军号,此处指军营中吹奏的号角声。

【译文】:

在汉水旁萧寺中夜坐,杨太洪未至;

分到了一床半榻的宽,夜深时倚着枕头安然自得;

高秋时节雁声急促,泽国之水鱼龙夜晚寒冷;

双剑并举,象征用两把刀切开水杯;

扁舟只泊于两江之边;

沧洲此时情如何?只有听那军营中吹奏的号角声残。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小诗,诗人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首句“分得僧床半榻宽”,是说诗人来到这汉水之滨的萧寺后,分得了一个半床的地盘,感到十分宽敞舒适,所以可以在这里安顿下来。诗人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地方来休息,可能是因为这里的环境幽静,远离尘嚣,能够让人放松心情,暂时忘记世俗的纷扰。

次句“漏深攲枕客怀安”,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寺庙中的宁静生活。深夜时分,当滴漏的声音越来越清晰,诗人就靠在枕头上安心入睡,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和安宁。这种安逸的生活与外界的繁忙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第三句“高秋鸿雁声何急”,则是诗人从听觉角度来感受秋天的气息。高秋时节,大雁南飞,它们的声音急促而响亮,仿佛在催促人们抓紧时间,不要错过时机。诗人用“何急”一词来形容大雁的声音,既表达了他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又展现了他内心的喜悦和期待。

第四句“泽国鱼龙夜自寒”,则进一步描绘了秋天夜晚的景象。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湖泊上的鱼儿和水中的游龙都感受到了寒冷,它们在夜色中游走,显得格外凄凉。诗人用“自寒”一词来形容它们的状态,既传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和思考。

第五句“双剑划开一杯水”,则是诗人以幽默的方式描绘了自己在寺庙中的轻松生活。他用双剑并举,象征用两把刀切开水杯,以此来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在寺庙中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这一比喻既富有创意,又生动有趣,让人忍俊不禁。

第六句“扁舟只在两江干”,则是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自己在寺庙中的生活环境。他发现,他的船只能停泊在两条江河之间,这意味着他只能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度过一段时间。诗人用“只在”一词来强调自己的处境,既表达了对环境的无奈,又展现了自己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最后一句“沧洲此际情何限”,则是诗人对整个场景的总结与升华。他站在沧洲之上,俯瞰着这片广阔的水面,心中涌起的情感难以言表。他想到了家乡、想到了亲人、想到了过去的种种经历……这些美好的回忆让他感到无比幸福,同时也让他感到有些遗憾。这种情感复杂而深沉,既有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有对未来的期待之心。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悠远。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在寺庙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色之中,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宁静而美好的场景之中。同时,诗人在诗歌中巧妙地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分得僧床半榻宽”、“双剑划开一杯水”等,既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又加深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