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色依帘重,芳林定暮鸦。
孤灯清古驿,明月媚新花。
流水幽村静,歌樵小径斜。
客情正望远,何处更鸣笳。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和评价作者观点态度能力。赏析诗歌的语言,主要看该诗歌的用词是否恰当、生动形象;该诗歌的表达方式是否巧妙、自然等。本题要求分析诗句中“野色”、“芳林”、“孤灯”、“明月”、“流水”、“歌樵”等词语的运用及作用,以及诗人情感。
(1)
“春夕独坐”,表明诗人独自坐在窗前欣赏夜景。首句写“夜宿”时所见的暮景。诗人在室内静坐,目光透过窗户,看到窗外的景色:天边晚霞映照着山野,一片绚丽的色彩;树木丛生,枝叶繁茂,乌鸦停栖在枝头。这两句写“夜宿”所见之景,以动衬静,写出了诗人夜宿时的所见。
(2)
第二句“孤灯清古驿”承接上句写“夜宿”所闻之声,点明诗人是在“夜宿”。诗人从窗中看到的景象,联想到“孤灯”发出的声音。诗人听到的只有几声乌鸦叫声,这是诗人想象中的听觉感受,渲染出一种寂静的氛围。这两句写“夜宿”所闻之景。
(3)
第三句“明月媚新花”,承上句写“夜宿”所见之物。诗人从窗中看到的景色,联想起明月照耀下的花朵。诗人听到的是“孤灯”发出的声响,看到的是窗外的景色。诗人从窗中看到的景象中想到月亮照耀下的鲜花,这一句诗中,诗人由视觉转入听觉。诗人听到了月光下的鲜花发出的悦耳的声音,感受到花儿在月色下更加鲜艳美丽。这几句写“夜宿”所见所闻。
(4)
最后三句“流水幽村静,歌樵小径斜”,“流水幽村静”写“夜宿”所见所思。诗人在静听鸟鸣和观赏月色的同时,也注意到了溪水流动的声音和村庄的安静。诗人听到的是溪水流淌的声音,看到的是村庄宁静的情景。这一句诗中,诗人从视觉转入听觉。诗人通过视觉感受到流水和村庄的安宁祥静,通过听觉感受到溪水和鸟鸣的声音。这几句写“夜宿”所见所思。
(5)
最后三句“客情正望远,何处更鸣笳”,“客情正望远”承上句写“夜宿”之情。诗人站在窗前静静地望着远方的山川,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和朋友。诗人从视觉转入心理感受。诗人通过视觉感受到远方的山川,通过心理感受体会到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这几句写“夜宿”之思。
(6)
最后三句“何处更鸣笳”,承上句写“夜宿”之思。诗人在默默地望着远方的山川时,也想到了远方的人们。诗人想到远方的人们也许正在思念家乡亲人朋友。这句诗中,诗人由心理感受转到想象。诗人通过对远方人们的思念,联想到自己在“夜宿”时的心情。这几句写“夜宿”之思。
(7)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景物的小诗。诗人以“春夕独坐”为题,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寂寞之情。全诗四句,每句都紧扣一个“孤”字,抒发了自己孤独、寂寞的情感。
【答案】
译文:
傍晚时分,我独自在窗前坐着,窗外夕阳西下映照着山野,一片绚丽的色彩;树木丛生,树上栖息着几只乌鸦,它们不时地飞到树林里去了。
我坐在窗前,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天边的晚霞映照在山野之上,那景色多么迷人啊!此时,树上的乌鸦也归巢了,但树上还残留着一些乌鸦的粪便。我听到屋外传来一阵乌鸦的叫声,声音十分凄惨而哀怨。
在这寂静的夜晚里,我独自一人坐在窗前,静静地思考,我想起了故乡的亲人和朋友,他们此刻一定也在思念着远方的自己吧。此时此刻,我又想起远方的人们也许正在思念家乡亲人朋友。
赏析:
本诗是一篇小品,篇幅短小,但意境优美,感情细腻真挚。此诗以“孤”“静”“思”为题,抒写了诗人独处时的孤寂与思念之情。全诗四句,每句都是紧扣“孤”字来展开想象的。首句写暮景,次句写夜宿时听到的声响,第三句写夜宿所见之物,最后一联写夜宿所思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