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寒如鸟翼,黄叶满阶除。
邻屋急砧杵,田家息犁锄。
淅沥西风惨,依稀古木疏。
菊放雨收后,鸟惊月上初。
亭空秋气肃,灯火夜光书。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此题考核理解诗句含意,赏析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要求考生分析诗句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并据此进行赏析。

“寒亭秋色”是一首七绝,前两句写景,后三句抒情。

前两句写景:“亭寒如鸟翼,黄叶满阶除。”亭子冷得像鸟儿张开翅膀,台阶上落满了黄叶。“亭”指高高的亭台;“寒”字既写出了秋天的凄凉,也写出了亭子的冷清。“黄叶”点出秋天的萧瑟;“满”字则写出了落叶之多。一个“寒”字,一个“黄”字,把秋天的萧条、冷落写得淋漓尽致。这两句中“亭”、“叶”等词语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景物更生动形象,更富于诗意。

第三四句写景,“邻屋急砧杵,田家息犁锄。”“邻屋”是指与诗人相对而居的邻居人家。“急砧杵”指农妇捣练声急促。“田家”指农家人。“息犁锄”指农夫休息。这两句诗描绘了农村的劳动生活场景:邻家的妇女在忙着打铁,农人则放下手中的活计,歇息片刻。这里用“砧杵”“犁锄”等农具来描写农民劳作的场景,既写出了农人辛勤劳作的情景,又写出了农人在丰收季节里的喜悦心情。

第五六句写景:“淅沥西风惨,依稀古木疏。”西风吹过树梢,发出凄切的声响。“西风”一词,既写出了秋风的凄凉之意,又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疏”字写出了树林稀疏的景象,也表现出秋天的萧瑟之感。这两句中“西风”“古木”等词语还运用了借景抒情的修辞方法,通过描写秋风、树林等景物来抒发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之情。

第七八句写景:“菊放雨收后,鸟惊月上初。”菊花盛开在雨后的傍晚,鸟儿被月亮惊动而飞向高处。这两句诗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动听的虫鸟之声,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愉悦之感。

尾联写人:“灯火夜光书。”诗人在灯下阅读着书籍,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这两句中“灯火”“夜光”等词语既烘托了夜晚的氛围,又增添了读书人刻苦学习的精神风貌。

【答案】

寒亭秋色

亭寒如鸟翼,黄叶满阶除。

邻屋急砧杵,田家息犁锄。

淅沥西风惨,依稀古木疏。

菊放雨收后,鸟惊月上初。

亭空秋气肃,灯火夜光书。

译文:

寒气逼人的高亭如同鸟儿张开的翅膀,台阶上落满了黄叶。临近的房屋传来急快的砧声和杵声,田里的农家人停止了耕作休息。西风吹过树林,发出凄厉的声响;月光洒在树木上,显得有些稀疏。菊花绽放于雨后的傍晚,鸟儿被月光惊动而飞向高处。高高的亭子在秋风中显得更加清冷,灯光下的书影映照着夜色中的读书人。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绝,全诗写景抒情相结合,寓情于景之中,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首联写景,通过对亭子、树叶、邻居、农妇、农夫以及秋风、树林等景物的描绘来表现诗人的内心活动,表现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感;颔联写景,通过对邻家的农妇和农夫的描绘来表现诗人对农人生活的关注和同情;颈联写景,通过对菊花开放、鸟儿惊飞等景物的描绘来表现诗人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尾联写人,通过对读书人的形象刻画来表现诗人勤于学习的高尚品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