豺虎纵横千百里,阴阳错乱十三年。
何时草木能同化,咫尺山河不共天。
夸父但追红日走,陈抟偏占白云眠。
公须力展扶危策,老我无成雪满颠。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寄聪闻复
豺虎纵横千百里,阴阳错乱十三年。
何时草木能同化,咫尺山河不共天。
- 豺虎纵横千百里:这里用“豺虎”比喻当时的政治黑暗、社会动乱。”纵横”表示混乱无序,”千百里”强调了这种混乱的范围之广。豺和虎都是凶猛的动物,这里用来象征那些作乱的权贵。
- 阴阳错乱十三年:阴阳指天地之间的自然规律和社会伦理道德,错乱则表达了这些规律被破坏的状态。“十三年”表明这种混乱持续了很长时间。
- 何时草木能同化:草木同化意味着自然界中万物都遵循着某种共同的规则或秩序,但在这里暗指自然界也被这种混乱所影响,无法实现自然的和谐。
- 咫尺山河不共天:形容虽然国土面积并不遥远(”咫尺”),但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国家仿佛与天空一样不可企及。
- 夸父但追红日走: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中的人物,他追逐太阳的故事象征着追求远大的理想和目标。然而,在现实的政治环境中,这种理想可能永远难以实现。
- 陈抟偏占白云眠:陈抟是历史上著名的道教高人,传说他能睡在云上而不用脚接触地面。在这里,他用这个典故来表达自己虽然远离权力中心,但却无法真正得到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 公须力展扶危策:这里的“公须”可能是对某个人或群体的称呼,他们在困难时刻挺身而出,努力帮助国家摆脱困境。
- 老我无成雪满颠:诗人感叹自己年岁已高,却没有取得什么成就,反而白发如雪,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现状的无奈和对过去的悔恨。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深邃的寓意,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自己未能发挥作用的遗憾。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