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若波俱恶,春阴意倍寒。
征帆浑出没,窥镜尽阑珊。
镫谜凭谁赌,棋声让客弹。
劳生兼浪迹,节物肯为欢!

【注释】

海若:指海神,传说中主管大海的神灵。波俱恶:波涛汹涌。春阴:春天的阴气,比喻寒冷。意倍寒:意思上更觉得寒冷。征帆:远行的帆船。浑出没:完全隐现。阑珊:残灯、残月等景物的衰败景象。镫谜:即灯谜,谜底藏在灯笼里,猜者须凭想象去猜。让客弹:请客人来弹奏棋声。劳生:有劳于生。浪迹:漂泊不定。节物:节日之物,指元宵节的灯谜。

【赏析】

《元夕金乡道中其一》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689—740),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为之倾服,当时诗坛声望颇高。后终老田园。诗今存千馀首,多写山水田园和悠闲的隐居生活,词风清淡,语言浅近,属于“自得之趣”(司空图《诗品》)。此诗就是作者在元宵节之夜乘船过江途中所作,诗中描写了元宵节观灯的热闹情景和作者内心的复杂感受,抒发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沉感慨。

首联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场景。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这一天,人们都会出来看灯,赏月。而诗人却独自一人在江上行走,这种孤独的感觉使得诗人不禁感叹:“海若波俱恶,春阴意倍寒。”这里的海若波俱恶形容海浪汹涌,暗喻人生的波折和困难。春阴意倍寒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悲观态度,认为人生就像春天的阴天一样,充满了寒意。这种情绪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颔联描述了元宵节观灯的情景。诗人站在江边,看着一艘艘渔船在江水中穿梭,船上的人们正在欣赏着美丽的灯光。而诗人自己却只能在船上徘徊,无法参与其中。这种对比使得诗人更加感到人生的无奈和孤独。

颈联则描绘了元宵节观灯的热闹场面。人们在灯谜面前猜谜解谜,玩得不亦乐乎。而诗人却在岸边静静地观看着这一切,心中却感到无比的孤独和寂寞。这种情感使得诗人不禁感叹:“窥镜尽阑珊。”这里的窥镜指的是观灯的人,他们像镜子一般反射出自己的形象,但当这些形象消失时,诗人感到自己也同样变得模糊不清了。

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感慨。诗人感叹自己的人生充满艰辛和坎坷,如同浪迹天涯一般。而社会却总是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人们需要不断地适应和应对这些变化。诗人感叹:“节物肯为欢!”这里的节物指的是节日的事物,它们可以带来欢乐和快乐,但有时也会让人感到无奈和痛苦。诗人感叹人生充满了欢乐和痛苦,而人们却总是在欢乐和痛苦的交织中度过每一天。

这首诗通过描绘元宵节的热闹场景和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感悟和感慨。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意味,给人以深深的启示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