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闻古君子,无入不自得。
身穷道不穷,兹理甚不惑。
双溪本沧浪,魏公亦孺子。
有歌人不闻,时无圣人耳。
诗句:吾闻古君子,无入不自得。
译文:我听说古代的君子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得到内心的满足。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一种理想的境界,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吾闻古君子”说明这是作者对古代君子的一种赞美和向往;”无入不自得”则描绘了这些古代君子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感到自在和快乐的状态。这种心境体现了一种超然物外、心如止水的哲学理念,强调了个人修养与内在平衡的重要性。
下句:身穷道不穷,兹理甚不惑。
译文:尽管面临困境,但道理依然清晰,这让我非常迷惑不解。
赏析:此句反映了诗人在逆境中依然坚持道德信念的决心。”身穷道不穷”展示了即使在困难的情况下,高尚的道德和原则也不会消失;而”兹理甚不惑”表达了对这种道德坚守的困惑和不解。这不仅是对个人信念的坚持,也是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刻反思。
第三句:双溪本沧浪,魏公亦孺子。
译文:双溪原本是一片清澈的地方,魏公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比来强调人物的平凡性和美德的普遍价值。”双溪本沧浪”描绘出一个自然景观,暗示了环境的纯净和宁静;”魏公亦孺子”则通过“孺子”一词,突出了魏公的谦逊和朴实。这种表述既展示了魏公的人格魅力,也反映了诗人对普通百姓的尊重和赞扬。
第四句:有歌人不闻,时无圣人耳。
译文:那些歌唱的人已经听不到了,现在世上没有圣人啊。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失望和批评。”有歌人不闻”意味着社会已经失去了歌声中传递的美好与和谐,”时无圣人耳”则直接反映了诗人对于时代缺乏道德领袖的担忧。整体而言,这句诗透露了一种对文明衰落的忧虑以及对道德缺失的遗憾。
《濯缨堂》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画面,更深入探讨了个人修养、社会现象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人物特质的分析,诗人表达了对美好品质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对人性、道德和社会价值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