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白屋灶烟迟,儿女灯前夜不嬉。
十日卖薪三日饭,雪中谁诉县官知。

诗句原文:

天寒白屋灶烟迟,儿女灯前夜不嬉。

十日卖薪三日饭,雪中谁诉县官知。

译文:
在寒冷的冬天里,白色的房屋里的炊烟慢慢地升起,家中的人们围坐在灯光下,但孩子们却并不吵闹嬉戏。为了买柴火,他们不得不在十天内卖掉薪柴,仅够吃上三天的食物。在这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有谁能向县官诉说他们的困苦呢?

注释:

  • 天寒白屋(形容家境贫寒)
  • 灶烟迟(炊烟慢慢升起,表现屋内人等待食物的时间)
  • 儿女(指家中的年轻人或儿童)
  • 灯前(点着油灯的地方)
  • 夜不嬉(没有玩耍,可能因为冷或其他原因)
  • 十日(十天)
  • 三日饭(三天的饮食)
  • 雪中谁诉县官知(询问谁会向县官诉说自己的苦难)

赏析:
此诗通过描绘一幅冬日家庭的生活场景,展现了普通人在困境中的无奈与辛酸。首句“天寒白屋灶烟迟”便勾勒出一副冬日里简陋而温馨的画面,家家户户都在等灶烟起,期待着能煮上一顿温暖的饭菜。然而,“儿女”这一代际的缺席,以及“灯前夜不嬉”的情景,则反映了年轻一代因生计所迫而早早地承担起生活的压力。

接下来的“十日卖薪三日饭”,更是将生活的艰辛推向高潮。短短十天之内就要卖掉所有的薪柴,仅够维持三日的饮食,这种极端的生存状态让人不禁感叹其背后的艰难和无奈。而在“雪中谁诉县官知”的结尾,更是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批判——一个普通民众的困境竟然无人知晓,也无人能够提供帮助,这种社会的冷漠和无情令人痛心。

这首诗以其质朴的语言、真实的情感以及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了古代诗词中难得的佳作,让后人读来仍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压力和精神苦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